远去的铁骑!也谈宋朝骑兵

2012-12-6 09:59| 发布者: 桂丹丹| 查看: 1363| 评论: 0|原作者: 蓝精灵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始终面临着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宋与北方邻国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基本是败多胜少。

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宋朝始终面临着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宋与北方邻国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基本是败多胜少。这有诸多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宋朝严重缺乏骑兵。在很多人传统印象中,整个宋朝历史上,宋军始终以步兵为绝对主体,几乎全是“腿儿鸭子”,骑兵尤其是大规模骑兵军团与宋朝是绝缘的。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首先必须肯定,宋朝在骑兵上是严重不足的,步兵构成了宋军的绝对主体。在历次战争中,宋军几乎都是以步兵对抗北方和西北对手的骑兵。与同时期,欧洲那些只能使用巨型长矛和重剑近身肉搏的的重型枪骑兵不同。在冷兵器时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疆域内的的骑兵,主要以弓箭和刀矛等做武器。即可以远距离射杀,也可以近身肉搏。


尤其是宋代契丹、党项两族的铁甲重装骑兵,如著名的西夏皇室“铁鹞子”和契丹皇室近卫军“御帐亲骑”,都具有极其强大的突击能力。在历次战争中,都对宋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战马的高速和高机动能力骑兵对步兵在速度和机动性具有绝对优势!宋军在与辽军30年战争中,也曾经取得过数次辉煌胜利。如历史上著名的“满城之战”,宋军步兵就依仗正确的阵形配制大败契丹铁骑。但就是由于宋军以步兵为主,在速度上远不如契丹骑兵。因此,辽军在历次战败后都依仗速度优势迅速脱离战场。宋军步兵根本无力追歼甚至合围契丹主力。而一旦占了上风,辽军骑兵又可以迅速对宋军事实迂回包抄分割包围。而宋军步兵集团对此经常是无力更无时间应对。说穿了,就是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了。
 

 这点在战略性决战上尤其重要。在影响宋—辽命运的北宋“雍熙北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雍熙北伐”前期,宋朝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而辽国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骑兵军团在速度和机动性上对宋军拥有绝对优势。战争初期,华北辽军以区区几万对抗宋军20多万,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契丹之所以能够翻盘。就是由于辽军清一色全是骑兵。这些从帝国各地征发的游牧壮丁不需要国家武装,自备多匹战马和武器、给养。人不离鞍鞍不离马,吃、住甚至解手都在马背上完成(这在今天听上去简直不可思议,但当时确实如此)。在部落首领或契丹地方官的带领下,昼夜兼程赶往华北战场。结果短短两个多月,辽军就急速增兵到近40万,取得了对宋军兵力的绝对优势。

  而另一面,打仗打的就是粮草,粮道就是军队的命。自古以来,粮道始终是农耕民族军队最致命的短板。随着战争的发展。宋军占领区迅速扩大,战线和后勤补给线急速拉长。宋军兵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整个后方面面俱到。而且步兵的速度,决定了一旦后方有变,前方主力不可能迅速回师救援。而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又恰恰最适合骑兵作战,给了契丹骑兵充分发挥的舞台。辽军正是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以一支骑兵集团对宋军进行远后方迂回包抄。先是绕道南下歼灭宋军后卫切断其粮道,随后北上与主力合围宋军。而断粮后的宋军步兵在行军速度上远不如辽军,最终被其聚歼!

  同时,士兵的军心士气对战争成败非常重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最直接的人与人直接面对面,刀枪见骨的惨烈肉搏!在这种情况下,人和高大战马的结合,加之甲胄和武器的作用,使骑兵拥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突防力,这点在战争中至关重要。当庞大的骑兵军团铁流滚滚卷起遮天的尘埃。人吼马嘶弓刀翻飞,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步兵发起冲击时。将给对方造成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大心理震撼!将严重影响军心士气。这种效应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步兵面对坦克装甲集群的冲击!即便是经过严格训练,步兵在面对骑兵集团的冲击时依然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因此在很多时候,宋军步兵首先就是输在这方面。)


  宋军之所以缺乏骑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丧失了产马区。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基本形成了四大产马区,分别是:位于河北北部和辽东半岛的燕—辽区;位于今宁夏的河套区;位于今甘肃的河西走廊区和今天的新疆。这四个地区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产区。其中,燕—辽区是最早并入中国版图的,是中原王朝最传统的畜牧业区。尤其是燕云地区,早在夏朝就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畜牧基地。河套平原在秦朝并入中国版图,在汉武帝时期被收回,成为当时北方最重要的产马区。


  河西走廊区在汉武帝时期并入中国版图后,立即成为与河套平原齐名的重要牧区。其中贺兰山脚下的山丹牧场,今天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军马、军驼产地。西域在汉武帝时并入中国版图,迅速成为重要牧区。西域一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其他牧区没有的优良马种。除名垂青史的“汗血宝马”外,西域最著名的特产,就是著名的中国伊犁—哈萨克纯血马。与稀有的、几乎是被神化了的汗血马不同,伊犁哈萨克纯血马曾经长期、大量服役于中原军队。与矮小的蒙古马相比,伊犁—哈萨克纯血马外观高大俊美体质强壮,拥有极强的爆发力、耐力和负重力。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优良的战马。唐诗中流传千古的“天马”,指的就是伊犁—哈萨克纯血马。


 这四大产马区,到宋代清一色全部丧失。其中,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西域则始终不稳定,时常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之外。但唐朝中期前,依然通过盟友回鹘汗国,转手获得了大量哈萨克马(灵云注:最多时一年达数十万匹之多)。但唐朝安、史之乱后,彻底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而西夏对河西走廊的垄断,又在地理和贸易上彻底隔绝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因此,宋朝不可能批量获得来自西域的优良战马。这导致在宋代,产自西域俊美的高头大马居然都成了稀罕物!


 对宋朝来说,最可悲的就是燕—辽区。这里尤其是燕京(灵云注:即今北京),本来是中原农耕文明的起源地和传统势力范围,也始终是最可靠、最稳固的畜牧业基地。他是如此稳固,以至于此前从来没人想到他居然会丧失。但公元936年,发生了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臭名昭著的“石敬瑭献地契丹”事件。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后者武力支持其篡位称帝。这不仅使北宋丧失了北方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这两道抵御游牧民族的天让屏障,使中原门户洞开。而且,最终导致中原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片产马区。


9 ?5 P; m: z+ y+ q  缺乏战马,直接导致宋朝无力组建大的骑兵军团,其军队主要是步兵。那这是否就证明,一些人认为的宋朝军队基本没有骑兵是正确的呢?灵云认为显然错误的。因为至少在北宋中、前期,其军队中还是有相当的骑兵实力的 史实和实战是最好的证明。我们来看几场北宋中、前期的著名战例。


 首先。公元980年3月,宋—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雁门关之战(灵云注:关于雁门关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塞北望,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是役,宋军主将杨业用以步兵为绝对主体的区区3000兵力,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帝国十万铁甲精骑!宋军斩首辽军万余,杨业亲手射杀辽军统帅萧咄李并生俘其副帅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雁门关之战之所以取胜,杨业的功劳是不可比拟的。但问题在于,他麾下只有区区3000人,面对的却是整整十万敌军!如此根本不成比例的对抗下,如果单靠这3000人显然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事实上,在杨业射杀萧咄李后,辽军尽管已经溃退但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关键时刻,宋朝山西驻军最高统帅潘美率援军及时赶到。那潘美带去的是什么援军的?史书记载非常明确:一万五千重甲骑兵!正是这支骑兵,给了辽军最后一击,才能最终取得如此大的杀伤效果。


  雁门保卫战两年后的公元982年,杨业和李继隆等在潘美的指挥下再次出击。先是在雁门关外大破契丹三万铁甲骑兵。随后向北长途追击逃敌。拔除契丹堡垒数十座,杀敌三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缴获牛马、兵器无数,而且扩边数十里。这在宋代是极为罕见的。而当时宋军参战主力是:精骑万余!
 随后,公元986年正月。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倾全国之力发起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灵云注:关于雍熙北伐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记北宋雍熙北伐》(上、中、下))。西路军在潘美和杨业统帅下,出雁门向东进发参与北伐。这支军队仅有8万兵力,但战斗力却异常生猛!短时间内连续攻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尤其是在云州城外,在杨业指挥下,宋军步、车、炮等诸兵种密切配合,全歼了由当时契丹第一猛将大鹏翼率领,前来反扑的契丹帝国最精锐的3万铁骑宫帐军!杨业还亲手生俘大鹏翼!这就是著名的北宋云州之战,也是杨业本人军事生涯的绝唱!一次性、成建制的全歼3万契丹骑兵,如此战绩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西路军之所以如此生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配属了一支精锐力量:一万重装钢甲骑兵!这支部队在云州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的澶渊之战中(灵云注:关于澶渊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记宋—辽澶渊之盟》(上、中、下))。,河北地区的宋将杨延昭孤悬敌后。却先是从河北奔袭山西岢岚军(灵云注:“军”是北宋一种行政区划,即今山西岢县),击溃当地契丹一万五千宫帐军并摧毁起后方辎重。随后又不断出击掠杀并最终切断了辽军粮道。而当双方议和停战后,宁死不从的杨延昭又单独出兵追杀辽军数百里,深入辽境并一举攻克古城(灵云注:即今山西广灵)。随后居然还护送回不少当地民众。如果是他的所部步兵,显然不可能作到这些。那他当时麾下是什么兵种,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史书记载非常明确:“延昭率所部万骑克古城而还”——又是一万骑兵! 

  如此我们惊讶的发现。在这几次战役中,宋军不仅都动用了骑兵,而且都是动辄上万人的大型骑兵军团。而且都取得了辉煌战果。这与众人以往宋军都是“腿鸭子”的印象大相径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灵云认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几次战争虽然时间不同,但有个通例——都是发生在北宋前期。因此可以说,至少在北宋前期,其军队还是拥有相当强的骑兵势力的。至少没有到后来那种“全徒步化”。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这一时期,北宋还有一些渠道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战马,而且还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

  先看战马问题。尽管开国就已经丧失了四大产马区,但并不意味着北宋就彻底与战马绝缘了。实际上,北宋初期还是有一些获取战马的渠道的。

  首先是自产。北宋虽然丧失了四大产马区。但其初期疆域还是包括陕西全境和甘肃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大部。这些都是传统农、牧业混杂区,都出产马匹。尤其是北宋初年党项还处于分裂西夏还没有崛起,其依然控制着河西走廊东南的部分地区。这里成为整个宋朝最重要的战马基地。尽管产品在数量和规模远无法同四大产马区相提并论,但却可以至少满足宋朝维持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

  其次是贸易来源。北宋虽然与契丹交恶,与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却维持着相当好的关系。尤其是拓跋氏党项势力迅速崛起,严重威胁到河西走廊和青海境内其他民族政权,以及党项其他部落的生存。而当时唯一能镇压拓跋氏党项的只有宋朝。因此,河西走廊和青海境内其他民族政权以及党项其他部落纷纷巴解北宋以自保。尤其是河西的甘州回鹘政权,为了对抗跋氏党项更是完全倒向宋朝,成为宋朝在河西最坚定的绝对铁杆。这些少数民族势力讨好宋朝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向其贩卖优良战马。这一来可以拉近与宋朝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帮助宋军提升战斗力以镇压拓跋氏党项。而且,贸易还可以获得大量金钱、物资收益。当时,甘州回鹘政权和青海吐蕃部落都是这一政策的忠实实践者。

  与此同时,拓跋氏党项势力在早期创业中,遭到宋朝的强力镇压损失惨重。第一代王拓跋继迁对宋执行强硬政策,曾经被宋军揍的险些丧命。导致拓跋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第二代王拓跋德明则圆滑得多。他一改之前的强硬政策,主动称臣与宋修好并极力讨好宋朝皇室。为此,拓跋德明顶着辽国的巨大压力,亲自向宋朝提供最宝贵的财富——一定数量的良种战马。终其一生,拓跋德明都维护了与宋的良好关系。通过贸易,宋从他手中获得了不少马匹,他则从宋朝获得了大量金钱和政治支持,甚至被宋朝皇帝赐皇姓“赵”。拓跋德明成功麻痹了宋朝皇帝的警惕性,而当时愚蠢的宋真宗则根本没注意到其中隐藏的的巨大阴谋!在这种关系的掩护下,拓跋德明以“躲猫猫”的战术,成功的偷偷的进行了统一党项民族的进程。
 

 除自产和贸易外,宋朝获得战马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缴获。尤其在同契丹的战争中。辽军有的是战马,可以承受相当大的战损,而且为逃命,经常是扔下大量战马不顾掉头就跑。结果,宋朝在战胜后历次都有巨大物资缴获,其中尤其以战马为主。例如,仅雁门关之战,宋军就缴获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其中战马足有数万匹之多;满城一战,宋军缴获战马万余;羊山一战,杨延昭缴获战马万余。即便是最后的《澶渊之盟》后,杨延昭抗命单独出兵追杀辽军数百里,结果又缴获战马万余。如此数量庞大的缴获,足以支撑起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

  同时,北宋开国初期还有若干支强大的、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这些军队主要驻扎在首都开封和北方以及西北。为抵御契丹,在北方的山西前线,常年驻扎着精锐骑兵数万人。为拱卫帝都开封,皇帝常年从各地抽调精锐骑兵加入京师禁军。但这些都不是最强的。北宋最强大、最精锐的骑兵在西北,用来震慑党项并支援盟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北宋——镇西军重装钢甲骑兵军团.

  北宋镇西军,历史上也被称为“西军”,实际上是宋朝继承的原五代时期的西北地方武装。他与其他地区宋军迥然不同。尽管他也是步兵居多,但由于靠近产马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可以通过盟友甘州回鹘和青海吐蕃人,以及党项其他部落手中得到更多优良战马。由此,镇西军得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军团。
 

  宋朝的科技、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最强大的。骑兵在北宋本来就是数量稀少,镇西军又是军中精锐。因此,宋朝政府不惜血本的,用当时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这支骑兵。这支军团清一色都是重骑兵。士兵有一顶钢制头盔。披挂的则是最精良的钢制环锁铠!环锁铠又叫“连环锁甲”,他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最早诞生在欧洲。在南北朝,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后,在唐朝中、晚期开始流行普及。是由无数个小钢制圆环相互密集铰接构成钢网,数层钢网再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副铠甲。同时,在钢网外面还缀有一层密集的鱼鳞状钢制甲叶。在肩膀上有整块的钢制护肩,在前、后胸则有两块厚达两毫米的、足有餐盘的掩心镜。


  环锁铠重量远轻于其他金属甲胄,而且由于是典型的柔性铠甲,穿着要比其他金属甲胄舒适且动作灵活,非常适合骑兵使用。但防护力却丝毫不差甚至更好。宋军的钢制环锁铠可以抵挡一般生铁刀剑的砍削或单体弓箭的射击,但对抗辽军大量使用的复合弓还有一定难度。此外,镇西军的战马也披挂着马甲。马甲里面是皮革,外面是一层铁制鱼鳞甲,马头上还戴着铁制护面。因此,北宋镇西军骑兵属于典型的重甲骑兵。但与西方重骑兵只能肉搏不同的,是镇西军骑兵可以在高速移动中用弓箭精确射击,拥有远程打击能力.

  北宋镇西军士兵武器也非常精良,武装着当时顶级的精钢刀矛和强弓。而且镇西军还有一大特点是其他宋军没有的。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导致其中有不少骁勇善战的羌、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士兵,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蕃兵”。他们在战争中的骑术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镇西军骑兵军团极其重视平时的训练,其训练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包括弓弩射击、近身刀矛搏杀技巧和骑术训练以及长途行军等。

  镇西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的关—陇守军。由于邻近西北边境,关陇经常遭到胡人侵掠。这里自古民众从秦汉起就有自发习武、结队抵抗入侵的习惯,导致民间普遍有尚武之风。关—陇自古就民风凶悍,这里出产的士兵与中原地区风格迥异。加上关中地处偏远,受宋朝开始的中原逐渐文弱化影响相对较轻,因此北宋镇西军在北宋开国前期甚至到中期,都沿革了唐军尤其是其西军遗风。结果导致他最终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原腹地宋军完全相反的作风——不仅身材魁梧健硕且好勇斗狠,而且作战时从不怕死且普遍有抱团死战的气魄,一向以凶悍暴虐、勇猛善战著称于世。

  无论面对怎样强敌,哪怕明知必死无疑,西军的人和战马都异常生猛从不退缩,都表现出一种宋军其他军队绝对没有的、极强的战斗欲!例如在与西夏的战争中,镇西军骑兵屡次冒着遮天箭雨发起冲锋后“透阵而过”!最重要的,是镇西军是宋朝唯一一支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里作战的军队。他们敢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陌生地域甚至是深入敌境千里奔袭!而一旦敌军溃逃,这支骑兵居然胆敢千里长途追击,直到将对方擒杀才罢手。甚至居然胆敢在西北恶劣天气下,孤军深入大漠作战!甚至到北宋末年,镇西军还深入青海高原上千里,发动了攻击当地亲西夏的吐蕃部落的“鄯州之战”并大获全胜。这在整个宋朝是绝无仅有的!
% f6 g/ {' s) H0 M2 D1 N9 m  如此骁勇的军队和如此刚猛尚武的军魂下,北宋镇西军英雄辈出。相继走出了杨业、杨延昭、狄青、种世衡、种师道等名将。这些将领为维护宋朝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可悲的是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要么被自己人直接害死如狄青,要么间接的被自己人借敌手杀害如杨业。北宋执行内强外弱的国防政策,所有精锐军队都驻扎在首都开封等大城市,以便于皇帝直接掌控(灵云注:这就是所谓“京师80万禁军”的由来),边境驻扎的几乎都是老弱残兵。唯独镇西军例外,因为他常年都要对付西夏。镇西军长期镇戍在西北。以西京长安为核心,驻扎在陕西和甘肃南部。平时极少进入中原,是北宋最精锐的战略武装力量。平时,宋朝皇帝每年都要定期抽调骑兵到首都开封加入禁军。只有当万不得已时,宋朝政府才会征召其主力进入中原参战。北宋镇西军大举进入中原有3次。第一次是雍熙北伐,第二次是澶渊之战,对付的都是辽国。最后一次则是先打契丹后对抗女真的南侵,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靖康之战。历次都是关键时刻作为杀手锏救急,而每次都不辱使命。只有最后一次,由于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昏庸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那么,既然北宋初期还是有骑兵的,为何到后期又变成“腿鸭子”呢?灵云认为,这是北宋自己一手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北宋皇帝姑息养奸,拓跋氏第三代王元昊最终统一了党项民族建立了西夏。并在统一后立即称帝,双方迅速翻脸并爆发激战。而随着《澶渊之盟》的达成,北宋没有了北方强敌,开始集中力量对付这个自己根本没当事的,西北沙漠里屁大的蕞尔小国。当时西夏全国兵力统共还不超过20万,还要抵御北边的契丹、南边的吐蕃和西边的回鹘。而宋朝四帝仁宗仅从帝都开封就抽调20万禁军大举西征,加上西北军队总兵力近40万!很明显就是意图一举灭亡西夏并趁机收复河西走廊和河套。镇西军理所应当的被推上前台,而他此前几乎从未战败过。按说如此赫赫强旅,对付几个西北流氓应该绰绰有余。可问题是一旦遇上个废物统帅,再好的军队也只有送死。骁勇几十年的镇西军就摊上这么一位大哥——大宋一代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范仲淹。

  此时的宋朝已经彻底确立了文官领兵制度。范仲淹就是在此时临危授命到西北支持军务的。范仲淹的人格、学识和官声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臣是无与伦比的。但问题在于,他文才虽好却军事不足,绝非谢安和王阳明那种“儒将”!虽然通读兵书却不懂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只知道死板照抄。而他又被皇帝寄托厚望有指挥权。于是乎,在他和其他文官的“英明指挥下”下,宋军采盲目进攻,连续与西夏爆发俩次空前惨烈的激战。最终导致镇西军重甲骑兵军团在公元1041年4月,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中全军覆没。一同覆没的还包括其他总共20万宋军。

  镇西军骑兵军团是宋朝仅有的、唯一的大型骑兵集团。他的灭亡标志着宋朝从此再没有大建制骑兵军团。如果要重整骑兵就必须有马。可西夏的崛起后,迅速消灭了周边亲宋势力,同时夺取了北宋在西部的最后的几处马场,从根本上断绝了北宋最后的战马来源。从此,北宋永远丧失了组建大型骑兵军团的可能,最终永远与骑集团兵绝缘!即便如此,后来的西军依然是宋朝骑兵最强的部队。例如在后来联合女真伐辽时,西军一战就损失了5000多匹战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多少还是能获得一些马匹。还能维持一支数量不大的骑兵.

  北宋灭亡后,宋朝西军受损较小,因此参与了南宋的北伐作战。此时加上接受的契丹残部,西军骑兵扩充至数万人驻扎在汉中,又成为一支强旅。可这支军队最终的结局却异常悲惨:宋高宗的宠臣张俊为贪功邀赏,不顾部将曲端苦劝。执意驱使步、骑18万轻敌冒进。最终在陕西富平被金将完颜宗弼(灵云注:即著名的金兀术)击败,18万大军尤其是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关中沦陷,南宋从此再也没有大的骑兵部队。

  为对抗金国,南宋还是需要战马的。地处江南的南宋根本无力养马只能外购,北方是不可能了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历史上不可思议一幕发生了——南宋开始从大理(灵云注:白族地方政权,就是今天的云南)采购马匹!云南居然产马,这看似可笑却是事实。大理出售给南宋的,就是著名的云南特产——滇马。滇马是云贵高原土生马种。这个马种的缺点是身材矮小(灵云注:甚至小于蒙古马)速度慢。但优点是体质坚固、耐力强、负重力大,非常适合山地丘陵、高原丛林使用,是举世闻名的高原马。直到现在,滇马依然在云、贵、川、藏的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客观讲,滇马这一最典型的高原马种并不适合平原、水网地区作战,更不可能和女真军大量装备的北方战马相比。而且云南不是牧区,滇马产量非常有限。即使在巅峰期,南宋一年进口的滇马也只有数百匹,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南宋军是真正的“腿鸭子”。但也不乏亮点。例如,公元1240年,回鹘人爱里八都鲁为躲避蒙古人的迫害,率部众千余带西域骏马千匹投奔南宋。南宋政府赐名艾忠孝,选其部众中精壮者配西域骏马,以他为首组成“飞鹘军”,划归末代名将孟珙统帅。这是一支由西域游牧民族和西域战马组成的精锐突击力量,成为孟珙麾下重要的特种部队,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但毕竟数量太少,已经无法发挥大的意义了.

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宋军并不是象一些人认为的,从一开始就是纯步兵。至少在建国初期还是有一些骑兵家底的,只是建国后由于诸多原因逐渐萎缩的。客观说,西夏的崛起对宋朝骑兵的发展是灾难性的。可灵云认为,即便没有西夏,北宋也无力组建大的骑兵军团。在古代,军队的数量规模是一个重要指标。骑兵如果想在战争中做主导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重兵集团。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且战马充足,对这样的强敌必须以重兵集团才能打残他。汉、唐之所以能对匈奴和突厥进行决定性打击,就是因为其拥有数十万甚至更多的骑兵集团。


 漠北一战,汉武帝仅正规骑兵就动用十余万,还有大量马匹、骆驼与三十万步兵做后勤保障;唐太宗灭东突厥,以及其后唐朝对西部的一系列远征,历次都动用骑兵数十万,后勤保障的马匹牲畜更是不计其数。这是宋朝绝对不可能比拟的。北宋虽然有少量残余产马区,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西部少数民族的交易则受到政治气候的极大制约。契丹为就曾经不惜以武力打击西部各族,以断绝宋的马匹来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这种交易数量也不可能很大。而战场缴获最不稳定。不仅数量和来源不可能保证,宋军每次战败还都损失惨重,有限的缴获连添窟窿都不够更谈不上扩军。北宋初期虽有一些骑兵但数量过少。这点兵力可以发挥战术作用,却无法对敌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战略打击。


  但灵云认为,将宋朝没有骑兵的责任全推给“没有马场”,是极为片面甚至可以说愚蠢的!说白了就是在替宋朝统治者开脱罪责!因为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宋朝自身,尤其是统治集团对此的态度。与宋朝惊人的一致,西汉开国时也没有马场,其国力远不如宋朝。但为对抗匈奴,由皇帝亲自主持,举国实行“马政”,以各种方针甚至以爵位鼓励养马。在这种政策下,西汉举国上下全力投入,民间到处养马成风。因此,才能在汉武帝时期积累起雄厚的实力,作到“马匹之多充斥市井滥于山野”。
  宋朝正好相反。宋朝政府尤其是皇帝从未鼓励过民间养马。宋神宗为改变现状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企图恢复“马政”鼓励全民养马。却遭到官员甚至太皇皇太后等皇族的全力反对最终流产。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中原没有牧场,要养马必然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精饲料。而当时中云养马的精饲料是粟也就是小米!而这正是当时中国平民的标准口粮!如果大量养马,需要的粟将是天文数字,在经济上非常不划算。


 但最重要的,是预防内乱才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宋朝国防政策一向是“内紧外松”,官军的主要指责就是镇压国内变乱。战马是古代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对国防甚至皇室统治至关重要,必须掌握在官军手中。宋官军全是步兵,对抗骑兵非常吃力。一旦民间大规模养马,就意味着大量马匹必然被民众掌握。一旦发生民变必然会被反过来对付官军。这是官方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在腐朽昏庸,甚至可以说无耻的宋朝皇室和官僚集团,宁可牺牲富国强兵的机会,宁可国土沦丧将士死难,也必然要全力阻挠马政的实施。最终,包括马政在内的整个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说穿了,这就是宋朝皇家“重文抑武”思想的“结晶”。这一思想在宋朝迅速发展强化。以至于皇室和文官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去发展军事:北宋七帝宋哲宗赵煦继位时年幼,主政的高太后勾结宰相司马光,将陕西米脂等四城割让给西夏,并追加“岁币”企图换取苟安。结果换来的是被西夏打的鼻青脸肿。而这一举动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司马光一生最大的耻辱。

发展到南宋,这种思想已经登峰造极到变态的地步:皇帝宁可杀害功臣名将也不抵抗,不惜靠卖国投降来换取苟安这一可耻更可悲的结局!因此灵云认为,宋朝缺马没有骑兵,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宋朝统治集团自己一手造成的!是“重文抑武”恶劣风气的直接结果!经过宋朝皇帝和诸位“大儒”的精心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从汉唐那种阳刚尚武,蜕变为后世的软弱无能!中国男人思想从汉朝那种“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变成后世的“好男不当兵”!尚武精神的灭亡不仅是宋朝一个朝代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悲剧!血的历史证明,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整天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谈文论墨、风花雪夜的民族和国家,是注定要走向衰败、灭亡的!!!〔 作 者:灵云ら苍月〕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