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陵这样的人物,或许本来就更适合漠北、北海一带的生活(李荆也算一个)。 武帝认为李陵投降而断了他的后路,但历史却给了李陵所部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他们的后代,在草原上生活的很好、很成功,在现实中演绎了两千年的射雕英雄。
中亚吉尔吉斯草原上的牧人,很多都是黑发黑睛,其相貌接近汉族。史书中竟能找到其部族汉唐以来的可追溯记录。
公元前99年,大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最后因李陵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公孙敖有一次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贤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星移斗转,华夏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唐朝。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千里、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那么他跟唐朝皇帝还真的是宗亲。因为李陵是陇西郡(郡治甘肃临洮)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郡,同为是李广之后。 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黄种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黠戛斯酋长一行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唐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蕃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 军事 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突厥势力称霸漠北草原时,与黠戛斯冲突不断。突厥势力灭亡后,回纥(即回鹘)成了漠北草原的雄主,黠戛斯又长期与回纥人对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助唐平乱。黠戛斯趁回纥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回纥。公元758年,回纥从唐撤军后,集中兵力突袭黠戛斯。黠戛斯惨败,“自是不能通中国”。不过,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致力于民族复兴。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当时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成为漠北草原上的新雄主。不知道是否缘于同唐朝皇帝的那份年代远久的亲情,重新崛起的黠戛斯很快又恢复了同唐朝的蕃属关系。 公元843年二月,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来到长安,请求册封可汗。三月,唐武宗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黠戛斯。这封国书据说是由宰相李德裕起草的,黠戛斯可汗与唐朝皇帝的宗亲关系再次被用来滋润两国关系。信中说:“又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待赵蕃回日,别命使展礼。 公元845年,唐朝拟遣使册封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后因唐武宗驾崩未能成行。公元847年,唐宣宗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人,后来大量南迁到了天山西部。我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几年前,吉尔吉斯各界曾热议吉尔吉斯人的“中国起源”说。该国至今仍存在如“中国”、“蒙古”、“卡尔梅克”、“哈萨克”等多个部落,这些名称都反映其起源,“中国”部多半就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著名作家钦吉兹·艾特马托夫就出自该部)。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该国史学家都感到了与中国的历史亲近感,许多人把出生于碎叶的唐朝诗人李白作为中国和吉尔吉斯的共同骄傲。现吉尔吉斯被反对派驱赶的阿卡耶夫总统就多次积极评价历史上中国与吉尔吉斯人的亲近关系。 吉尔吉斯人的族源、其与中国人的血缘联系,留下许多诱人的未解之谜(也许,古代中国人与外界的交往被大大低估了)。在很长时期里,游牧的吉尔吉斯人没有文字,中国史学家曾将吉尔吉斯人纳入视野,为他们持续地记载了历史,但也多半是些片断;许多过往故事都已湮灭无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