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文化之——从纹饰牌里听骏马嘶鸣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马纹饰牌,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佩戴的饰品之一,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几厘米见方的马纹饰牌,凝聚着古老民族对马的情感和崇敬,印刻着中原青铜文化的鲜明符号,表现出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相一致的特性,是华夏民族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数千年前,伴随着清脆的马蹄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留下了一件件珍贵的马纹饰牌,下面展示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马纹饰牌。
马纹饰牌1.jpg
    卧马形金挂饰
马纹饰牌2.jpg
    卧马纹银饰牌
马纹饰牌3.jpg
    双马纹金饰牌
马纹饰牌4.jpg
    双马咬斗纹青铜饰牌
马纹饰牌5.jpg
    马回首金饰牌
马纹饰牌6.jpg
    马纹金饰牌
马纹饰牌7.jpg
    虎咬马纹铜饰牌
马纹饰牌8.jpg
    飞马纹鎏金铜饰牌
马纹饰牌9.jpg
    双马头金饰牌
其中在出土于呼伦贝尔草原的飞马纹鎏金铜饰牌上,一匹飞马,昂首扬尾,双目向天,鼻上有角,角端向后,肩部展开双翅,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腾飞之状;在出土于科尔沁草原的双马纹金饰牌上,双马胸部相连,头部向背,颈部长伸,鬣鬃竖起,呈挣扎欲起之状;在出土于鄂尔多斯草原的双马咬斗纹青铜饰牌上,两匹骏马咬斗正酣,仿佛一蹙便跃出饰牌,奔向广袤的草原。
马纹青铜饰牌1.jpg

在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较多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的马纹饰牌,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佩戴的饰品之一,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草原特色鲜明。饰牌上马的形象非常生动,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考古发掘的古代马纹饰牌为研究草原马文化、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草原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纹青铜饰牌12.jpg

游牧民族特有的饰品
饰牌是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等古代游牧民族佩戴在服装、腰带或马具上的装饰物,其中马纹饰牌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饰品。其材质多为鎏金铜、金、青铜等,形状有长方形、圆角长方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图案多采用透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纹饰以写实为主,马或伫立、或俯卧、或蹲踞、或咬斗,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

马纹饰牌16.jpg
鎏金神马纹饰牌一对,中国北部
  1世纪,高7cm宽11.1cm×2
这一对是著名的鲜卑族饰牌,其纹饰是根据鲜卑族特有的神话设计的。鲜卑拓跋部后来建立北魏,《魏书·帝纪·序纪》里说,至其先祖诘汾(圣武帝)时,“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赖“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就是指这个。
马纹饰牌17.jpg
镂空马车纹饰牌
  公元前2-1世纪,高5.7cm宽11.1cm
据有关专家介绍,春秋时期,马的形象就出现在饰牌上。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一件春秋时期虎咬马纹铜饰牌,长9.2厘米,宽4.6-5.7厘米,正面图案为透雕,一只虎呈立状,张口咬住马的颈部,小马作跪卧状,头向后转,身体微屈,四肢蜷曲于腹下;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的一件春秋时期马形金饰牌,长4.6厘米,宽4.5厘米,马呈蹲踞状,回首竖耳,圆目成孔。饰牌正面凸起,背部有两个桥形穿钮。其制作精巧,马的形象生动传神,体现了草原先民对马的热爱和崇敬。

马纹青铜饰牌15.jpg

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陆续出土了雕有马形象的饰牌。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的东汉双马形金饰牌,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小坝子滩,由黄金铸造而成。饰牌上有一大一小两匹马,小马立于大马背上,寓意母子平安。两匹马神态恬然安详,造型栩栩如生。还有一件汉代双马纹金饰牌,出土于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母马屈膝卧地,神态自若,马驹卧于母马背上,头部鬃毛束成团花状。据专家介绍,此类风格的饰牌曾在欧亚大陆草原上十分流行,说明在历史长河中草原游牧文化和艺术相互交流与融合。
马纹青铜饰牌17.jpg

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的一套两件汉代飞马纹鎏金铜饰牌,出土于扎赉诺尔鲜卑墓群,长10.4厘米,宽6.5厘米。饰牌浮雕展着双翅的飞马。据《魏书》记载,拓跋鲜卑从今大兴安岭北部南迁时,“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据文物考古专家研究,此牌饰上的“神兽”飞马正是按照这一神话传说设计的。飞马纹饰牌在鲜卑人活动过的地区多有出土,均呈长方形、两件为一套,是佩戴在腰带上的饰品。
马纹青铜饰牌11.jpg

鲜卑源于东胡,公元前1世纪,拓跋鲜卑走出大兴安岭森林,来到呼伦湖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1959年至今,考古人员在扎赉诺尔区发掘了扎赉诺尔鲜卑墓群和蘑菇山鲜卑墓群,出土了飞马纹鎏金铜饰牌、马形铜饰牌、马形金饰牌等。在鲜卑一路西迁、南下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游牧部族融合、交流,创造了鲜卑文化,其中马文化占有较大的份量。史料记载鲜卑人“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出土于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的双马纹金饰牌,构图对称,生动有趣。该墓群出土的卧马纹金饰牌、子母马纹金饰牌等,马的形象非常生动,尤其卧马纹金饰牌上骏马的头、耳、鬃、蹄等刻画逼真。出土于察右后旗三道湾鲜卑墓群的汉代双马形铜饰牌、双马形金饰牌、马形金饰牌等,采用透雕镂空的方法,有的马的头部雕有圆形冠。

马纹饰牌10.jpg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马纹饰牌延续了千年,草原特色鲜明。拓跋鲜卑经历从森林到草原的漫长历程,迁徙对其生产方式、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都造成巨大冲击,使他们创造了现实和抽象相结合的马纹装饰艺术。饰牌既有马的具体形象,又有飞马等神化了的马形象。”
马纹饰牌12.jpg

文化碰撞融合的印证
在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一件件凝固着古代游牧民族粗犷、古朴、奔放情感的马纹青铜饰牌和马纹饰品,既有草原艺术特色,又有中原青铜纹饰,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印证。

马纹青铜饰牌10.jpg
双马饰牌,中国北部
  1-3世纪,高4.1cm宽5.9cm
鄂尔多斯青铜饰牌是古老游牧民族匈奴的文化遗存,仔细观赏,青铜饰牌上的马,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的方法。一件卧马纹饰牌上的马跪卧在草地上,尾巴下垂,回首张望,怡然自得。另一件卧马纹饰牌上的马跪卧在草地上,尾巴下垂,回头眼睛朝下张望,嘴巴微张,呈惊恐状。马站立纹饰牌较多,可见这种马纹饰牌被古代游牧民族广泛使用。双马纹饰牌上的骏马在草原上激烈撕咬,形神逼真。三马纹、四马纹饰牌上的马或对称分布、或依次排列。人骑马纹饰牌上的马体魄强健、四肢有力,体现了马在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马纹饰牌14.jpg

雕琢精细的蜷缩马纹饰牌颇引人注目,饰牌呈圆形,一匹马蜷缩着身体,头和尾部相连,饰牌外围有一圈卷曲装饰纹。值得一提的是,饰牌上马脸的两侧表现在一个画面上,以鼻子为中界线,两边对称有马眼、马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古代中原青铜器饕餮纹中最为常用,古代游牧民族制作的青铜饰牌借鉴、吸收了中原青铜艺术。博物馆内几件双马纹饰牌构图对称紧密,雕刻细腻,既展示了草原民族风情,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学思想。其中一件饰牌上两匹马的尾部相连、马首相对,还有一件牌饰上两匹马的脖子交叉相连,马首各朝向一边。在一件双马与兽首纹饰牌中,两匹马上下对称分布,均为跪卧姿势,在两匹马的马背上均雕有兽首纹,类似中原青铜器的饕餮纹。
马纹饰牌13.jpg

马纹青铜饰牌印刻着中原青铜文化的鲜明符号,表现出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相一致的特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挖掘、保护和研究,当然,目前发掘的除了青铜和金饰牌外还有玉石马纹饰牌和保存完好的马形雕塑等珍贵文化遗产。

马纹饰牌11.jpg

马纹饰牌15.jpg

马纹青铜饰牌13.jpg

马纹青铜饰牌16.jpg

素材来源于:内蒙古新闻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