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放歌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内蒙古,有这样一支文艺轻骑兵,叫“乌兰牧骑”。乌兰是蒙语红色的意思。牧骑,很多人想当然以为是牧区的骑队,其实它也是蒙语,意思是“嫩芽”。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乌兰牧骑4.jpg

成立六十多年来,内蒙古全区已经发展到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由当初一架马车上的文艺轻骑队,发展为植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独特文艺团体,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常年活跃于农村牧区。

乌兰牧骑1.jpg

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5.jpg

关于建立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就这样开始形成了,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演出。乌兰牧骑的名字便这样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

乌兰牧骑6.jpg

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乌兰牧骑18.png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对乌兰牧骑的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赞誉——“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对乌兰牧骑队员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褒扬——“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与关怀。”回顾乌兰牧骑的发展史,唯有一个个小故事徐徐打开的画面,串成岁月里叮咚作响的乐曲,给所有关注乌兰牧骑的读者留下一个个深刻的印象。

乌兰牧骑20.png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5年来,全区各地乌兰牧骑突出抓好学习培训、内容生产、演出服务,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身姿活跃在基层一线、人民中间。

乌兰牧骑10.jpg

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用悠扬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故事,讲述着内蒙古的故事,把“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在各族群众心中。

乌兰牧骑12.png

演出服务,是乌兰牧骑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

乌兰牧骑15.png

5年来,全区乌兰牧骑不畏严寒酷暑,走进农村、牧区、社区、校园、厂矿、边防哨卡以及敬老院、福利院,每年演出服务8000场;连续多年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演出服务活动;2021年开始的“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全区各级乌兰牧骑的近300支服务小分队把文艺节目、新的政策用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方式送到农牧民心坎上。

乌兰牧骑3.jpg

新征程新使命,全区乌兰牧骑将继续扎根生活沃土,到草原深处去,到人民中间去,面对面送欢乐、实打实送文明,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14.png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