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K
发表于 2012-12-22 00:40:33
竟然还有光绪二年的武举在民国组织“复清会”
肖芾(1848—1920年),安定区巉口大柏林人,清光绪二年丙子科武举衔,昭武都尉,善骑射,好行义,常据理排解乡里纠纷,为人信赖。其父肖春富,道光年间武举,性孝友,重义气,精通武功。同治七年(1868年),因连年战乱,饥民遍野,输粟数十石,以赈灾民。平乱后,得县赐“施粟济困”匾额一面,悬挂庭中,称颂乡里。清帝退位,民国成立,肖芾痛苦失声,谓:“清已亡矣,何以生?”。
民国六年(1917年)6月4日,辫子军张勋占领北京,通电全国,宣布恢复大清帝国。张勋复辟期间,甘肃人民正处在岁无宁日的灾难之中。由于当时的恶劣社会因素和各种灾害的酷烈,人民对新旧军阀统治不满,加上对时政的怨气,促使全国部分地方掀起了复辟风潮,波及到甘肃、青海等地。一时,各地群众聚众响应成立“复清会”,拥护宣统复位。
宣统复位期间,肖芾便穿戴清朝衣冠,常向北京行礼,并造访挚友杨溥谈论时政,认为宣统复位此乃天意,是民心所向。杨溥,城北二十里铺人,世代书香,清光绪秀才,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其先祖杨升,字泰阶,一字旭东,号凤山,道光十四年举子,十八年进士,授江西吉水、靖安、新建、上饶等地知县,升饶州府直隶州知州,官至九江兵备道,加按察史衔,卓有政声。就在复辟风潮蔓延甘肃大地之时,肖、杨二人政见一致,心情激奋,四处奔走,联络前清各官绅,组织成立“复清会”。如安泾,后改名安沣,清廪生,城北十八里铺寿元堡人。张殿甲,清武举,衔守备。张士俊,清武举,哨官。康汝珍,清武举,哨官。三人皆巉口人,曾在甘军董福祥麾下供职,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甘军奉诏驻京,保护清庭。北京失陷后,甘军护驾西逃,驻跸西安,甘军扎驻四围。光绪二十七年议和告成,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议和条文中,提出董福祥、安泾等人为刺杀驻京日军书记官杉山彬凶手,必须严惩。在新任联军司令瓦德西等人的威逼下,清廷感念甘军护驾有功,遂革去董福祥职务奉养颐年,众遂同皆解甲归里。安泾因屡立战功,曾被清政府保举为:花翎同知衔管带甘肃新兵骑兵第一营,陕西候补知县。众人经肖、杨二位游说鼓动,一时个个心情激昂,皆有复清思想,自命忠于清廷,认为“有前清,即有后清,志士仁人陇上当不乏”。随即求书法家张一贞书写“大清安定县”五字,交制衣匠绣制成大旗暗藏家中。在众人跃跃欲试的同时,安泾亲撰,张华国书写旌幛一面,赠于肖芾,上款为“恭颂,前昭武都尉衔肖老先生德行雅爱”,中间四字为“德孚闾里”,落款为“前同知衔陕西候补知县愚弟安泾拜撰,前候铨直州判邑恩贡生愚弟张华国拜书”。此时,肖芾经大家一再推崇,光复大清思想倍增,继而联合会宁王尊贤,通渭潘懿等协同组织成立“复清会”,一时入会者达千余人,聚众约七八千人,号“忠义军”,准备待时起事。谁知张勋一手导演的复清闹剧,仅12天时间就偃旗息鼓了。
h4v6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