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捻军是1853年—1868年活跃在淮北、中原一带的武装势力,原为一秘密组织,其名称有两个说法:
一,向乡民化缘,声称购买油灯灯芯——油捻子纸,借此恐吓取财、勒索吃大户。
二、方言,意为一伙一股,出则为捻,散则归农,说白了,穷了,缺东西了大家就组团到外面去抢,抢够了就回去继续当农民。
太平天国时期,捻子乘势渐大,开始由分散走向合并,转化为一支军队,从捻子成为捻军,清朝称之为捻匪。捻军兵制,参考了八旗,设立了红黄蓝白黑五旗,(不知民国的五色旗是否受到捻军影响就不得而知了),人员战时武器马匹皆自备。 首领为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赖文光,任柱等人,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捻军骑兵据称最多时有20万, 纵横驰骋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直隶八省十余年。1865年僧格林沁中伏之后,朝廷动用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李鸿章所平定,东捻以曾国藩之计所灭。
捻军能够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甚至是失败后还能纵横中原战场多年,以致两次逼近北京,其自身具备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机动性,凭借着快速的机动性,出其不意的以优势兵力吃掉清军的一部,在迅速撤走,不给清军大部队以围歼的机会,这是捻军对付清军的一项重要法宝。而要具备着一个特点,就必须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兵种——骑兵,在后期,捻军以“易步为骑”为组军方针,组成了一支在据称二十万左右的骑兵部队,这在历史上是着实罕见的,“捻子马队奔驰,足足有二十里不断。” 这是当时旁人的记载,也许夸张了点,但足可以说明捻军骑兵的势大,凭借着这支强大的机动队伍,在数年的时间里,捻军纵横驰骋于苏、鲁、豫、皖、鄂等数省,就连在曾国藩左宗棠刘铭传李鸿章等人也在对付捻军的战斗中也一时连连吃亏。
尽管捻军拥有很多经常活动的区域,但始终缺乏建立稳定根据地的思想,雉河集等战役过后,后期的捻军开始以流动作战与清廷实施抗衡,为了避免被清军包围歼灭,快速的机动转移逐渐成为了捻军的重要技能,确切的说已经成为了捻军生存在必备绝技,因此,捻军每到一地,都会特别着重于收集马匹等牲畜,壮大骑兵队伍,1865年的高楼寨之战,捻军一次性就歼灭僧格林沁加他的蒙古马队共计7000之多,缴获骡马等牲畜近万。在重创清军的同时亦扩大了自身的骑兵队伍。
然而作为农耕地域,马匹的数量是有限的,当时民间拥有马匹的家庭不到5%,而且这些养马的家庭大多只有1匹马。因此大多只是捻军骑兵的坐骑除了真正的战马以外,还存在着更多数量的骡和驴,这才是捻军骑兵的主要坐骑,行进时常常骑骡驴等赴阵,进入战场后再下来实施步战,一方面提高了捻军的快速打击能力,同时步骑配合,也提高了捻军的整体作战水平。
但一些精锐部队则拥有大量马匹,捻军鲁王任柱所部,每人拥有两三匹快马,日行数百里,飘忽不定.所向无敌。湘、淮两军皆畏其锋,视为“人中怪杰”。反应出马匹的配备比例与军队快速打击能力成正比的关系。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