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蹄无疆
发表于 2017-7-26 16:46:39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对“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的内涵与外延的具体阐述:
一、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地势起伏绵延,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驰名中外。大草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马头琴,蒙古语称为“绰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其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成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三、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nair)。如今夏季那达慕、冰雪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等竞相开展。以传统搏克、赛马、射箭“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形成的新型那达慕,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模式,开始实现多方面的成效。
四、蒙古包,是一种帐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羊毛毡子覆盖。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蒙古包作为展现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不可替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旅游与文化深度交融、一体发展的大潮中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五、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于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成为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倾其毕生精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千百年来,被蒙古人民视为自己的伟大祖先而深受敬仰。
六、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年2月,内蒙古达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了不使生产队的羊群遭到损失,两人顶风冒雪追赶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晕倒冻伤,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广为传扬,是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七、蒙古文,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拼音文字,创制于13世纪。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竖写文字之一,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蒙古人的深厚感情,成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八、敖包,亦称“鄂博”,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种用石头、柳条、树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构建的圆锥形祭祀载体。祭祀形式大致分为“红祭”、“白祭”、“玉祭”、“火祭”等几种。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蕴含着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天人相谐”的生态理念和美好愿景。
九、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虽然体形矮小,但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优良的战用马匹。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技能体系、知识体系、审美体系、信仰体系,是草原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提出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我们干事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十、红山玉龙,又称C字型玉龙,1971年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体现草原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