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草原60年 乌兰牧骑发展见证游牧文化升级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不断发展丰富,让农牧民真真切切享受到发展的变化;文化强区战略,让草原文化成为亮丽内蒙古的一张闪亮名片,从内蒙古走向全国并传向世界。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地广人稀。在距离旗所在地100多公里处的朱日和巴彦德力格尔嘎查,听说乌兰牧骑要来送演出,牧民们早早就来了。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巴彦德力格尔嘎查牧民  斯琴图:对于老人或者牧民来说到家门口演出他们非常高兴/深入牧民的生活,更靠近牧民的生活,所以我们牧民都非常欢迎他们来演出。

1.jpg
等待观看表演的牧民们

乌兰牧骑,蒙古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草原上的文艺演出队。60年前,自治区第一只乌兰牧骑演出队在苏尼特右旗诞生。一辆板车,九名演员,为散居在草原上的每一户牧民带来演出。成员之一的83岁伊兰老人至今记得,那时候下乡演出一趟就要走大半年。

2.jpg
资料:坐在板车上的表演队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演员:过去的牧区的路都是勒勒车走出来,我们这个车是胶皮轱辘车,当时我们坐在上面颠得慌/冬天要骑骆驼、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不像现在有汽车呀。

那时,所有演员都必须一专多能。伊兰老人当年除了负责蒙汉双语报幕,还要唱歌跳舞演小品,独唱合唱都得会。除了演出,乌兰牧骑演员们也要帮助牧民干活,给偏远的角落带来党的政策关怀。

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牧民,到农村牧区边防哨所,成立60年来,乌兰牧骑演出队的足迹遍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每个角落,为辽阔的大草原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广大牧民解决了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国家一级四胡演奏家 兴安盟乌兰牧骑第一代演员 阿古拉 :那时候的农牧民,几年都看不到文艺节目,一听说乌兰牧骑来了,把手里的活都放下,看完了还不走,演完了还不走,都不愿意走,老远就瞅着,非常喜欢。

3.jpg

如今,乌兰牧骑简陋的平板车,变成了专业演出车,还有不少新鲜血液充实进来。扎根草原60年,全区75支乌兰牧骑直到今天还在定期为牧民送去精彩的演出。这几天,总投资近8亿元的兴安盟乌兰牧骑宫建成投入使用。

兴安盟乌兰牧骑兴安盟民族歌舞团团长 房继红:践行好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更好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发挥我们乌兰牧骑人应有的作用。

4.jpg
兴安盟乌兰牧骑宫

7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发展,从过去乌兰牧骑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93个各级院团组织每年1.2万场惠民演出。

一记响亮的口哨,白骏马从远处奔来,投向主人的怀抱,这不是草原,而是舞台实景演出的《千古马颂》。骑手那日苏从小在草原上长大,三年前从牧民变成演员,白骏马也克服了对灯光音效的恐惧,给观众完成“敬礼”等细致的动作。

《千古马颂》驯马师 那日苏:马听到掌声还有一些尖叫赞扬,它内心也是能够感觉到的,草原上马可能就是一种驯服,而在剧中马的演出工作是一种配合。

融入马术、马背杂技、蒙古族歌舞等民族元素,《千古马颂》是我国首创的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在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支持下走向市场,如今已经累计演出136场,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乌兰恰特管理中心主任 郑睿达:《千古马颂》也是在培育自治区文化产业演出市场方面做出了创新/填补了内蒙古驻场旅游项目的一个空白,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一个突破。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不断发展出精品,在让农牧民共享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安达乐队,已经到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进行多次巡演,将内蒙古特色的“呼麦、马头琴”等原生态的草原音乐带到了世界各地。

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14个政策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产业进入健康发展快轨道,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39%提高到2016年的2.82%,文化强区建设硕果累累。

来源:央视网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