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抗战铁骑:三伏天穿皮衣喝尿坚持抗战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七七”事变后,日寇加紧侵占内蒙西部地区。面对危局,中共在归绥一带组织起一支蒙汉抗日游击队,沿大青山南麓和平绥线到处袭击敌人。到1938年秋,该部已由数十人发展壮大为200余人的骑兵部队。不过,前者毕竟势孤力单,急需八路军主力输血支援。    

而对于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共早有清醒认识。特别是绥蒙地区失守后,不仅使日寇打开了通往我国北方的交通要道,同时切断了苏联对我军事、后勤上的各种支援,更让延安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对内蒙古的争夺和经营事关抗战全局。     

1.jpg

1938年,中共中央下达指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1938年8月,八路军120师派遣358旅715团,以及由太原成城中学师生组成的4支队和部分骑兵,前往内蒙古与坚持抗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正式组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大青山支队)并开辟根据地。

精兵也需强将带。为此,八路军总部特委派358旅政委李井泉任支队长,旅参谋长姚喆(因面部曾被敌人砍伤而被誉为“姚一刀”“刀疤将军”)改任支队参谋长,于1938年7月29日率2500余名指战员从山西五寨出发,踏上了挺进大青山的征途,可走到半道,就接到120师师部指示,让他们派遣精干力量返回晋西北接运过冬的皮衣。     

2.jpg

原来,上级考虑到大青山区冬季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荒山野岭滴水成冰,在背阳的地方,1米多厚的积雪半年时间都融化不了,所以想法设法为大青山支队筹措、赶制了1400多件皮大衣。图为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队在行军。    

李井泉和姚喆经过商量,决定由后者带领1营和骑兵3连回去接冬装。姚喆率部经过大小10余次战斗,挫败了日寇拦截企图,与负责运送皮衣的120师警备6团会合。起初,这批冬装由100多头毛驴驮运,目标大行动慢,很难穿越敌人多道封锁线,于是姚喆决定让指战员每人穿1件皮大衣,剩下的再用毛驴驮运。     

3.jpg

这办法当然好,毛驴负重减轻,行进速度显著提升,可就是苦了战士们。当时正值盛夏,大伙除背负武器弹药、干粮背包外,还要裹一层厚重的皮外套,那闷热的滋味就甭提多难受了。但姚喆以身作则,抓起一件皮大衣就穿到身上,官兵们见状无话可说,纷纷效仿。之后,又经过突破平绥铁路封锁线等战斗,姚喆最终带领这支“三伏天穿皮衣”的奇兵,胜利抵达大青山腹地与李井泉指挥的主力会师。图为姚喆(左三)与战友商议敌情。    

再说李井泉这一路,也在开赴大青山途中打了个漂亮仗。1938年9月初,支队主力路经位于陶林县西北方100多里处的乌兰花镇,当时镇上有200余户蒙汉族居民和30多家商行、店铺,日寇在此地派驻了伪蒙军第7师1个加强连,后者全系日式装备,另有四子王旗少数保安队驻扎。    

4.jpg

我军侦察发现,敌守军虽有一定战斗力,但没有构筑坚固工事,镇子四周只有低矮的土围墙,敌人防备也比较松懈。送到嘴边的肥肉焉能不吃?于是,支队长李井泉亲自指挥2营、3营和1个骑兵连,于8日傍晚赶到乌兰花镇附近埋伏起来。入夜后,我军迅速包围乌兰花镇,由3营负责主攻,2营负责堵截敌逃兵,骑兵连承担警戒任务并阻击可能来自武川方面的援敌。9日拂晓,3营乘敌人酣睡之际突然发起进攻,以果敢动作将敌守军180余名官兵全部俘虏,缴获机枪9挺,长短枪80余支,战马100多匹和大批弹药,整场战斗不到20分钟就干净利落地结束。     

5.jpg

我军为争取当地蒙古族上层人士共同抗日,释放了被俘的四王子旗保安队所有人马枪械,还赠送枪弹帮其增强自卫队实力。当地蒙古族上层人士深受触动,此后积极支援我军,曾一次捐献全鞍战马40匹,还千方百计掩护、护理我军伤病员,甚至从敌占区帮我军代购了价值四五百银元的紧缺药品。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1938年9月,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后称绥蒙解放区)正式创立。大青山即横贯绥远全境的阴山山脉中段,东起集宁以北的灰腾梁,西接包头以西的乌拉山,东西绵延350余公里,南北宽100余公里,包括现在的达茂旗、四子王旗、凉城、察右中旗、呼和浩特、武川等地区,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    

为消灭大青山支队,日寇一面在蒙古族聚居区推行所谓的“牛马粮谷双出政策”,疯狂掠夺牧民牲畜和口粮,一面又不断进山扫荡,实施所谓“跃进式治安行动”。侵略者铁蹄所到之处,敖包被踏平,蒙古包、寺庙被焚毁,还不准蒙族同胞说民族语言,禁止穿袍子、戴头饰。     

6.jpg

然而,日寇暴行并不能斩断蒙汉军民的生死纽带。大青山支队自成立之初,就以“抗敌卫国,保境安民”为己任,每次战斗结束,都把从敌人手里夺回来的牛羊如数送还当地群众。蒙古牧民们握着骑兵战士的手热泪盈眶,连连称赞后者是“玛乃其勒格”(意为“我们的子弟兵”)    

由于战斗环境艰苦,我军不少战马因体弱、伤残无法再作战,当地蒙古牧民就纷纷拿上套马杆,把自己圈内最好的马送给部队。有时经过多日连续行军和战斗,我军指战员人困马乏,每当经过蒙古包时,热情的牧民就会把战士“锁”在蒙古包里,“强迫”他们休息,还拉来大铁锅给部队煮肉吃。    

此外,根据地附近的蒙古族同胞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给大青山支队送来砖茶、生烟、炒米、酸奶子,蒙汉军民同甘共苦,亲密无间。正确的民族政策激发了蒙古族群众的觉醒,大批青年自备马匹报名参军。大青山支队原本以步兵为主,后来迅速发展为拥有3个团、3500多人马,以蒙古族官兵为主体的骑兵师。     

7.jpg

从1938年9月至1940年1月,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20余次,击毙日军千余人、伪军500多人,缴获各种枪500余支,击毁军车50多辆,破坏敌电台、桥梁、铁路等设施,并缴获一批战利品,予敌以沉重打击。到1942年10月,大青山支队已与日伪军开展大小战斗500余次,几乎每3天就有一次战斗,4年间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俘虏近千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在大青山区,我军既要和日伪军战斗,也要与严寒风雪、饥饿酷暑抗争。严寒的日子里,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左右,寒风吹透了皮衣棉裤,很多指战员被冻伤。夜晚大家就睡在牲口圈、山洞里甚至雪地上。有时为抵御严寒,就睡在烧热的石板上,后半夜石板冷了,大家就爬起来才烤火。     

8.jpg

平时,我军指战员只能吃到炒面、稀饭和没磨碎的粮食。大家把没磨碎的粮食放在石板上,下面用火烧,烤到半熟后用石板挤碎,再用脸盆煮着吃。天气热的时候,烈日当空,脚下的沙地石板滚烫,气候干燥,一丝风也没有,炙热的空气烤得人喘不过气来。实在热的受不了,战士们就挖湿土降温,甚至为解渴,许多人都喝过自己的尿和马尿。    骑兵的特点是行进快速、机动灵活,作战时冲击勇猛、便于长途奔袭。因此,部队经常要长途行军。这期间肚子饿了就勒紧裤腰带,渴了就抓把枯草间的雪吃。长长的骑兵行军队奔驰起来尘土飞扬,50米外都看不见马和人的影子,只能听见马蹄的嗒嗒声、马镫的扣击声和指挥员“快跟上!别掉队!”的传令声。等到上坡爬行,行军速度放缓,疲惫的官兵们就抓紧时间在马背上打个盹(这可是个绝活)。      

9.jpg

就这样,大青山支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许多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能列出姓名的就有1000多人。1979年5月27日,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姚喆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姚喆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大青山革命公墓。时隔27载,将军英灵重归曾战斗、生活和工作达15年之久的内蒙古,与他生前魂牵梦萦的大青山和无数长眠地下的战友相伴永存。

来源:新浪军事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