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中国重装骑兵——“甲骑具装”的黄金时期

[复制链接]
satan 发表于 2017-9-15 10:21:47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441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应运而生的重骑兵

自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以来,中原军队开始大规模引入骑兵这一兵种。先秦时期的骑兵直接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很容易前后滑动,双手使用兵器更是很不方便,在使用刀、矛格斗时,因兵器的反作用力,骑手极易坠马,这使得骑兵在与步兵或战车之间进行近战肉搏时没有任何优势。因此,早期骑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弓箭,其战术主要是中远距离射击。这一时期古老的战车仍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书于西汉之前的《六韬》指出,“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骑兵仍只作为战车的辅助力量存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反击匈奴的军队主力就是战车1300乘,辅之以骑兵1.3万人。

汉代开始出现了高桥马鞍,提高了骑兵的人马结合能力。早期的马鞍实际上只是一块简单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马的腹部兜上一条腹带,把马鞍固定在马背上。随后,两边翘起的高桥马鞍出现,使人马结合有了很大提高,矛、刀等兵器开始逐渐被骑兵采用,此时的骑兵除使用弓箭外,也可以直接冲锋陷阵,骑兵的战斗能力开始增强。

127302278.jpg
西汉骑兵推测复原图

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是马镫的发明,“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1965年,在辽宁发掘出的北燕冯素弗(去世于公元415年)墓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实物。大体上和高桥马鞍、马镫装备于骑兵同时,从东汉晚期开始,车兵就基本上不见于战争史了。这意味着装备了马镫和高马鞍的骑兵作战效率要高于车兵,若套用《六韬》的说法,从东汉末年开始,骑兵的作战效率恐怕已达到一个骑兵相当于四十个步卒的水平!有了马蹬,骑手在战斗中可以稳坐马上,也可以将马匹的冲力转化到兵器上,即使与步兵近身肉搏,骑兵也处于绝对优势。骑兵以弓箭、长矛、马刀作武器,既可以远射,又可以近战;既可以配合步兵游弋弛援,又能冲锋陷阵,骑兵成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条件完全成熟。

127302064.jpg
冯素弗墓出土的马镫实物

与此同时,汉代以来冶铁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到东汉末年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用来制作刀剑以外,还用来制作铠甲(包括著名的“明光铠”)。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中国历史上的重骑兵——“甲骑具装”也就应运而生。

重骑兵的黄金时代

所谓“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指骑士与战马都披甲或铠的重装骑兵。重装骑兵相对于轻骑兵和步卒有两个优点:一是防护好;二是自身重量远远大于轻骑兵和步兵,显而易见,根据中学物理的动量定理,一旦冲锋起来,其突防能力大大优于轻骑和步兵。一时间,这些身披重甲的战士骑着同样全身披挂重甲的铠马在战场上成为主宰。

127302167.jpg
敦煌壁画上的西魏甲骑具装

“甲骑具装”的萌芽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前,曹操在《军策令》中提到“(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袁绍有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而马铠才有三百具,只占骑兵总数区区3%左右。但没过几年,统一北方的曹操征讨西凉马超时(公元211年),已经能够“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恐”。

在稍后“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属于游牧民族,本就长于骑射,再加上常年的战争更是促成了我国古代骑兵的大发展。十六国政权之间的战争动辄有骑兵数万或十数万,最多时达数十万。前赵中央兵力近30万,后赵中央兵力50余万,主要由骑兵组成。前秦伐东晋,“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苻坚夸称麾下骑兵可以“投鞭断流”,固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表明骑兵在军队比例之高。

这一时期出现在史籍中的甲骑具装动辄成千上万,充分说明了甲骑具装在当时已成主力兵种。永嘉六年(312年)12月,王昌、阮豹进攻石勒的襄国,大败,“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事后还被迫以“铠马二百五十匹”赎回被石勒俘虏的大将,说明在当时具装铠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后秦隆安四年(400年),后秦姚兴攻打西秦,“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甲骑具装数量最多的一次。

127302096.jpg
南北朝时期马“具装”铠分解示意图

以披坚执锐的“甲骑具装”充当决定性的突击力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使用的战术。东西魏之间的沙苑之战(537年)是西魏的生死存亡之战。当时东魏军队多达二十万,西魏不足万人。东魏大军主力攻击西魏的“左拒”,左拒面临崩溃的危险。这时候,处于“右拒”的“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东魏主帅高欢落荒而逃,竟有七万人做了西魏的俘虏。这便是当时重装骑兵战术的一次典型运用。

在东魏军队集中力量攻击左军时,西魏右军将东魏横截为二,立时导致东魏军队的溃退,西魏转败为胜。据《周书·李弼传》记载,当时横断东魏军队的铁骑只有“麾下六十骑”!稍后的侯景仅有“铁骑八百余匹”,竟然能够横行江东数年,亦足见“甲骑具装”的威力。这一时期,重骑兵在中国战场上的地位实在是如日中天。

127302124.jpg
威风凛凛的甲骑具装

127302147.jpg
《琅琊榜》剧照,骑士披甲,战马无甲

轻骑兵与步兵的双重挑战

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永恒的常胜兵种,一度风头无二的“甲骑具装”并不是没有弱点。美国军事史学家T·N·杜普伊指出,机动性、突然性、翼侧突击和冲锋的猛烈性这四项因素是古代骑兵战术的基础。而要真正发挥这些因素的潜在作用还需依仗马匹的高度机动性。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也认为,骑兵的“王牌为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

而“甲骑具装”装备的沉重的具装铠甲虽然加强了防护力,却偏偏减弱了骑兵的机动性!据考古发现,一件完整的铁具装约重40至50公斤,特制的重铠可达100公斤。又据《宋史》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6-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行动迟缓,机动性差,虽然适于正面突击,却不宜于穿插、迂回,出奇制胜。

这就使得“甲骑具装”在对付机动灵活的轻骑兵时显得力不从心。早在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北魏“初纵突骑,众军患之”,这时,宋将薛安都卸去人、马之盔甲,冲入敌阵,“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可见,在双方近距混战时,沉重的甲骑具装着实不便施展。而后,魏军“忿之”,却“夹射不能中”,说明卸去了沉重的具装铠,能够通过战马机动力的提高规避对方弓箭的杀伤,弥补防护的下降。

到了南北朝末期,以轻骑兵为主力的突厥兴起于中国北方,进一步动摇了“甲骑具装”的地位,隋军重骑兵只有依靠与步兵的密切配合才能抵御突厥骑兵的进攻。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西取关中,隋将“桑显和率骁果精骑数千人”夜袭唐军,结果被率部众随唐军出征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发挥机动灵活轻骑兵速度优势“将数百骑出显和后”,绕到隋军阵后击败了防护力强但机动性差的甲骑具装。

127302197.jpg
岩画描绘的突厥轻骑兵

不仅机动性远逊轻骑兵,重骑兵凌驾于步兵的优势亦在逐步削弱。防护力很强的“甲骑具装”出现在中原战场之后,步兵的杀伤兵器也有了很大发展。弓弩得到较大改进,西晋时期出现了威力强大的神弩,东晋南朝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号称“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417年,东晋刘裕北伐,2700士卒摆出“却月阵”,以强弓硬弩大破北魏铁骑三万。

隋唐之际还出现了由斩马剑发展而来的陌刀。具装铠的防护面积虽大,马腿却难以防护,虽然弓弩难以射中马腿,陌刀却正可以砍马腿。这样一来,马身着甲再多,也无济于事了。诚然,步兵以陌刀对阵重骑兵风险极大,一击不中敌骑已至身前。但考虑到重骑兵高昂的成本,用每天吃粮比人多十几倍的马、需要熟练训练才成的一名骑士以及打造精良的铠甲,去换几个敌军步兵的性命,这买卖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算的——而这对于“甲骑具装”的存在,简直如同釜底抽薪。

由于受到了轻骑兵与步兵的双重挑战,“甲骑具装”在隋末唐初骤然衰弱。唐军仿效突厥,以精锐的轻骑兵平定天下,进一步以证实了其优越性。因而在唐代,轻骑兵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就连李世民的坐骑“昭陵六骏”也是不披马铠的。

127302232.jpg
昭陵六骏之一

三百年后,“甲骑具装”一度回光返照。辽、金两个北族政权都拥有人、马披甲的重骑兵。但毕竟中原军队早在几百年前就总结出了步兵应对重甲骑兵的战法,在建炎元年(1130年)的建康之战中,宋军就缴获了金兵马甲293副。金军“堵墙而进”的“铁浮图”更是在顺昌、颖昌两战中遭到宋军步兵陌刀战法的致命打击,随后再不见诸史籍。

继辽、金后兴起的蒙古骑兵中的大多数甚至是骑手也不披甲的轻骑兵。即使是蒙古军中的“重骑兵”,也只是给马披上皮革甲胄而已,与“甲骑具装”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于是,尚在西方中世纪骑士的黄金时代,它的东方同行“甲骑具装”,便已唱响了挽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来源:新浪博客

已有(1)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45

主题

481

回帖

3836

积分

纯血疯马

积分
3836
冷艳锯 发表于 2017-9-15 16:27:26
作战武器的变化导致防护武器的变化
矛和盾是相互对立统一的
有了铠甲就有了鞭 锏 锤等钝器作为武器的出现
但是在冷兵器时期步兵对抗骑兵失利的可行性很大
没有火器支援骑兵不带甲仅仅靠速度也很可怕
有了快速发射的管型火器,再快的骑兵也是活靶子,只要你不先乱了阵脚或者指挥失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