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日本军用挽具与中国挽具的关系 日本军用挽具虽然全盘照搬自欧洲军马挽具,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其本身与中国挽具没有传承关系。实际上,即便欧洲军马挽具也和中国挽具有着传承关系,日本军用挽具随着二战侵华行为进入中国,并影响中国挽具,只是一次技术的反哺过程。 马挽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形式: (1)古代颈背式挽具 (2)公元前四世纪胸腹式挽具 (3)公元前三世纪出现颈圈式挽具 其中颈背式挽具出现得最早。在颈背式挽具出现初期,主要是用于牛的挽具,而不是马的挽具。随着技术的发展,颈背式挽具用于马的缺点逐渐显露——容易勒住马的气管,导致马力发挥不完全(牛脖子短粗,肌肉发达,没有这个不利影响)。为了克服颈背式挽具的缺点,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最早出现了胸腹式挽具,并随着汉匈战争中匈奴的西迁将这种技术传播到西方。其后挽具继续发展的结果是进而出现了颈圈式挽具,这种挽具相比胸腹式挽具,最大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颈圈式挽具难以得知究竟是发源于东方,还是发源于西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晚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有了使用颈圈式挽具的图像。 为了确定不同挽具的相对效率,人们进行了实验:套上颈背式挽具的两匹马只能拉动0.5吨重物,而一匹用颈圈式挽具的马就可以拉动1.5吨重物,用胸腹式挽具的马效果稍逊于颈圈式挽具。 令人费解的是,近代欧洲军用挽具仍然偏爱胸腹式挽具。这个偏好被日本陆军不加思索的学习了下来,导致了日本军队的制式挽具为胸腹式挽具。 日本军用挽具在中国战场也受到中国挽具的影响。在图11的日本骑炮兵牵引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马颈部的挽具令人诧异的居然是中国近现代马车常见的颈圈式挽具。 (图14为图11的局部照片中的日本炮兵挽具与图15现代中国马车对比图) 这种用法遍翻日本军用挽马具图书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因此笔者认为这种马具是组合状态:用日本三十年式鞍、旅囊组合中国颈圈式挽马具用来挽曳炮车。这个办法省去了胸腹式挽具的大量皮革挽具及复杂的结构,使用绳索就能解决问题,马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些,我认为这是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学习的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用挽具,大量沿用日本军用挽具。上面这个组合式用法也被解放军沿用下来,只不过畜力因地制宜的改用骡子罢了。按照前面挽具发展的逻辑介绍,解放军对日本军用挽具的沿用,并不是简单的沿用,而是一次技术反哺。从本质上说,颈背式挽具、胸腹式挽具和颈圈式挽具均不是西方独有,其中可以肯定的是胸腹式挽具还是中国首创,但是系统的制式挽具装备确实是西方技术发展的产物,也确实比近代中国民间挽具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