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本文作者 格明古丽·木哈台,女,哈萨克族,1971年11月出生,新疆塔城托里县人,中共党员,塔里木大学教授,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塔里木大学畜牧学科动物育种方向带头人。202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她长期从事家禽育种和马匹,尤其是哈萨克马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地方马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哈萨克斑点马毛色性状相关基因多态性及被毛皮组织中表达研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新疆和田地区家鸡群体遗传多样性、起源和保护研究》等多个项目。长期扎根基层,被老百姓称为“马厩教授”、“鸡圈教授”。
正文如下:
一、哈萨克族分布的地带马相关的考古遗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牲畜驯化的起源地在亚洲东部,主要因为发现那里最先有目的地驯养野生动物进而形成我们熟知的家畜,但考古发现马的驯化过程并非如此。人类和马的渊源可能始于哈萨克斯坦的北部草原:研究人员对该地约6000年前的波泰(Botai)文化人类聚居地的考古挖掘发现,早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晚期,人类就已开发了马的多方面用途。在一些陶瓷容器里甚至还检测到马奶的残留物。当地出土的成吨的马骨也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知道如何猎取甚至圈养马群,以获取马肉。
哈萨克斯坦是马的故乡,对此以发现十万件马骨骼的波泰地区为证,可以说波泰人是最先驯化马的人。学者推断大概6000年前当地开始放牧饲养、驯化马匹,从那时起,马匹便成为哈萨克斯坦人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到现在。
1980年考古发现的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的古迹波泰地区科克舍套市瓦勒达尔县伊曼布尔勒克河右岸边尼科尔斯科耶附近的94.9%的家畜遗骨均为马骨骼,共约有7万匹马的遗骨以及牙齿和粪便,推测属于红铜时代。
图1 哈萨克斯坦波泰遗址位置图
这个时期人们刚刚开始学会制作铜器,因为金属器材的缺乏,大量使用骨骼制作器材,这些器材里水勒等的发现很重要,这些工具可以证明6千年前波泰人曾驯化过马。那个时代水勒铁是用马皮和马的胫腱制作,用马骨头连接制作水勒。
图2 波泰古遗址
2009年在英国实验室分析波泰古遗址发现的餐具残留物内有马奶成分,并且与现代生产的酸奶区别不大,因此认定波泰人当时驯化马用于骑乘的同时食用马肉和马奶。
生物学家们评价波泰古遗址挖掘出来的马遗骨,认为这些马是古代哈萨克马的一种,与现在的哈萨克马(别名佳别型)马相似。在当地野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群牧的马基本都属于哈萨克马,它们在寒冷的户外,在暴风雪中深至腹部的厚雪中刨雪觅食过冬。这些马匹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头大颈短、胸宽尻宽、背宽皮厚、长毛(鬃毛和尾毛)浓而长。大部分波泰马体高136-144cm,体长144-152cm。在著名的哈萨克斯坦别尓勒古迹发现的马遗骨也跟波泰马遗骨接近,体高136-152cm,而现在的哈萨克马成年种公马体高144-147cm。
最早的驯马者——波泰人
我们要讲述的历史就从哈萨克族先辈大约在6000年前开始学会驯养马匹和使用铜器开始,正是这两个新的元素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欧亚草原的文明进程。
图3 波泰遗址发现的马骨骼
马头骨和带有装饰的马骨,公元前第四千纪(公元前4999年~公元前4000年),哈萨克斯坦北部波泰文化出土。这是第一批养马人的居所留给今天的印迹,但仅仅只是哈萨克斯坦草原上很少一部分。在北哈萨克斯坦的一片河台上,还留有300余处黏土制成的圆形建筑的遗迹,这是当地最著名的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波泰人的居住点,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他们才居住在这里。
波泰人在迁移过程中捕获一些野生动物,随后携带它们同行。其中马匹必须涉水而过的地方是波泰人上佳的狩猎场,人与马的渊源也由此而来。在波泰出土的部分马齿磨损严重,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印痕是马嚼子造成的,但还未证实当时的波泰人是否已经学会套缰绳以驾驭和牵引马匹。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各种手工工具。出土的大量石制工具表明新出现的金属铜并未完全取代石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材仍是波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图4 骑马的哈萨克,绘画(俄罗斯博物馆)
图5 辛塔什塔文化的轮辐式战车、马及御者复原品
辛塔什塔文化是欧亚草原南乌拉尔地区(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公元前二千纪(公元前2999年~公元前2000年)初期的一个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轮辐式战车。直至今日,双轮单马拉车仍是中亚北部居民重要的运输工具。
图6 波莱尔墓葬群内的马遗骸
约公元前9世纪,斯基泰人及其同源的萨尔马特人和塞种人纷纷登上欧亚草原的历史舞台,亚欧草原随即进入游牧时代,此时期出现了许多豪华的墓葬,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波莱尔墓葬群即为其一。科学家在该墓葬群中发现了13件装饰精美的马骸骨。
图7 复原绘画波莱尔(Berel)墓葬中的马匹
著名的波莱尔(Berel)墓葬中的不少坟冢是在那个时代建造的。这一墓葬位于哈萨克斯坦最东部,由70余座坟冢组成。这些坟冢实际上是巨大的丘陵状的坟堆,它们部分处于永冻土中,终年冰封。永冻土为有机材料,为木制品、织物和皮革的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尽管这些墓穴大多曾遭盗墓者洗劫,但对它们的考古发掘仍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在其中的11号坟冢墓室前,考古学家发现了13匹装饰精美的马骸骨,这令考古学家欣喜若狂。这些马看起来是被驱赶入墓室,跪在地上杀死的,除了保留完整的马鞍和缰绳外,这些马还佩戴着皮质带双角的面具。在大量装饰品中,最多的是用木头或金制成的动物造型的饰品。这一时期的所有墓葬都有非常丰富的随葬品。陪葬的马匹随处可见。
图8 考古学家在波莱尔(Berel)墓葬中
图9 波莱尔(Berel)墓葬中马骨骼
图10 波莱尔骨骼和其他物品
图11 波莱尔墓葬中的陪葬的马
图12 骑马的哈萨克妇女 (历史照片)
图13哈萨克族猎人(绘画) 二、哈萨克族培育的马品种种类及形成历史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哈萨克族是以游牧文化为主的民族,马对于游牧民族异常重要,它不仅是交通工具,马乳和马肉是哈萨克族的日常食物,而且在军事力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在哈萨克族历史上培育过多个马品种。
哈萨克族培育的马品种及分类有自己的原则:外貌特征突出的马专门化用途而不会兼用,因此哈萨克族选择马时都会鉴定体型外貌、结构步伐、性格、适应性等特征从而确定用途方向。哈萨克族的马按各种用途分为结实力量型、骑乘型、役用型、速度型、慢步型、大走型、小走型、乳用型和肉用型和兼用型。
哈萨克族培育的马品种名称有阿日合麻何马(Ар?ыма?)、哈热巴依尔马(?арабайыр)、哈扎那提马(?азанат);以民族或部落名命名的品种有哈萨克马(?аза?ы жыл?ысы)、阿达衣马(Адай жыл?ысы)、歇科特马(Шект? жыл?ысы)、乃蛮马(Найман жыл?ысы);以地名命名的品种有萨伍然马(Сауран жыл?ысы)、阿勒泰马(Алтай жыл?ысы)[1]、穆戛利佳尔马? (М??алжар жыл?ысы)、库素木马(К?ш?м?жыл?ысы)、库斯塔奈马(?останай?жыл?ысы)、伊犁马(?ле жыл?сы)和巴里坤马(Барк?п жыл?ысы);以外貌特征命名的品种有竖巴尔马(Ш?бар жыл?ы)、佳别马(Жабы)、布尔麻斯特克马(Бор-м?стек)。
1、阿日合麻何马(Ар?ыма?)
世界上各个品种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哈萨克族培育马时不会盲目的引进其他品种杂交。哈萨克族认为阿拉伯人和土库曼人擅长选育马种,因此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为了得到阿拉伯人和图克曼人的公马可以舍得一切,为此在1895年研究马历史的Граф Гуттен-Чапский这样说过“富裕的哈萨克族如果得到一匹阿拉伯公马会很高兴地以一百只羊和十几匹哈萨克马以及值钱的物品作为交换”。
土库曼斯坦是几个世纪以来中亚名马的选育基地,历史上艾米日铁米热(?м?р Тем?р)的土库曼人曾引进过5000匹阿拉伯母马分发给土库曼部落。18世纪伊朗皇帝那得热·铁克(Надыр Теке)献给图科曼斯坦的特克(Teke)部落600匹母马。1895年Вилькинс.А.И在研究中写到最近500年内土库曼斯坦开展过两次本地马种的杂交改良工作[3],认为哈萨克马杂交改良最合适的品种是阿拉伯马(Арабиан)和哈拉巴河马(?арабах),其中用哈拉巴河公马杂交哈萨克母马有着悠久的历史。哈萨克族渴望得到阿拉伯马和土库曼马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上层阶级包括可汗、部落领袖和英雄们都会在自己的马群内选出骏马,而阿日合麻何马(意为骏马)这个名词的形成是Фирсов. В在研究中说到“哈萨克族在10-11世纪已经开始出现了阿日合麻何马这个名词”。而现代哈萨克族一般把阿拉伯马、纯血马和苏纯血马等称之为阿日合麻何马[4]。
阿日合麻何马在1890-1892年俄罗斯兽医们在图尔盖州(Тор?ай облыс)哈萨克族家畜进行统计时登记了14匹金栗毛马,而金栗毛一般多见于土库曼马种,然而几千匹哈萨克马中就发现几十匹金栗毛马,金栗毛色马匹比例高说明哈萨克马中存在阿日合麻何马血统。阿日合麻何马是哈萨克族特别喜欢的贵重马,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与阿日合麻何马有关。哈萨克族的阿日合麻何马在保留阿拉伯马和土库曼马优良特点的同时,也遗传了哈萨克马在恶劣自然环境生存的适应能力,故已形成了超强适应能力、适应粗放、耐寒耐饿、耐力性能佳等特点的马。
2、卡拉巴依尔马(?арабайыр)
哈萨克族把自己的骏马称为卡拉巴依尔马,实际上卡拉巴依尔马是乌兹别克斯坦培育的马种,当然哈萨克族与乌兹别克族的历史形成关系共同拥有一个名称的主要原因之一,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中国新疆博尔塔拉州和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依然把自己的优良马还称卡拉巴依尔马(?арабайыр)[5]。Я.Я .Полферов 在1898年对马的研究中写到“卡拉巴依尔马是土库曼马与哈萨克马杂交后形成的,它的形成历史是在哈萨克族与布哈拉(Б?харалы?тар)、黑瓦人(Хиуа)开始做生意时期交换来的土库曼公马开始的”。当时卡拉巴依尔马主要分布在乌尔河流(Ор ?зен?)北岸到东部额尔齐斯河(Ерт?с? ?зен?)。马业研究者们对“卡拉巴依尔马”这个名词进行过研究,研究者Ю.Кологриво当初向哈萨克族咨询该名词的含义时,当时的人们认为 “卡拉”是干净的意思,“巴依尔”是兄弟的意思。卡拉巴依尔马遗传纯血马的体高、直腿和头型,一般体高为154cm,但是耐力方面要逊色于哈萨克马。
图14 卡拉巴依尔马
图15 1993年的卡拉巴依尔马 (乌兹别克斯坦邮票) 3、哈扎那提马(?азанат)
哈扎那提马是哈萨克族喜爱的培育品种,它是哈萨克母马与阿拉伯马、阿哈-捷金等名马公马杂交后代。哈萨克族一般培育哈萨克马时不会追问公马的来历,原因是哈萨克族认为哈萨克母马与其他品种公马杂交后,遗传公马的优秀性能的同时不会丢失母本的优良性能[4]。历史资料中也证实哈萨克族的哈扎那提马(?азанат)是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公马的后代[7]。我们认为从哈萨克族的阿日合麻何(Аыр?ыма?)和哈扎那提马(?азанат)的形成历史和培育方法来看它们是同一种的培育品种,只不过是异名而已。
上:佳别马(Жабы) ; 中:阿日合麻何马(Ар?ыма?); 下:哈扎那提马(?азанат) 4、哈则木银马(?азмойн)
哈则木银马意为“鹤颈马”,是哈扎那提马的第三代,是哈扎那提公马与哈萨克母马杂交后形成的培育品种。主要特征是颈部似鹤颈弯曲、体高、眼大耳小、四肢结实、外貌特征接近土库曼马种,不适合骑乘用,但此马种因没得到有效固定形成培育品种便被杂交泯灭。
5、阿达衣马(Адай)
据传阿达衣部落迁移到曼格斯套州时,当地居住的特克部落(Теке)和易木德(Иомуд)部落当时处于互敌状态,阿达衣人则利用这个机会帮特克部落打败易木德部落。由于阿达衣人把易木德部落赶出曼格斯套州付出了汗马功劳,因此特克部落不愿意把自己好马种送给(特克部落)其他民族的土克曼人,但为了表示感恩送给阿达衣部落自己民族的一匹骏公马和一位美女。特克部落赠送的公马的后代在阿达衣部落的马群里繁衍,形成了现在的阿达衣马,阿达衣部落流传的俗话也证实这一点“特克部落有好马和美女”。当时阿达衣部落的马主要是哈萨克马,但土克曼人看不起哈萨克马,形容哈萨克马像驴。哈萨克族这样的口头历史当然也有它的历史基础,不管怎样土克曼人和哈萨克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诸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两个民族的马种相互利用是历史的必然性,这个毋庸置疑。
图17 阿达衣马(Адай)
阿达衣马比起哈萨克马的其他类型主要表现为比较干燥、皮下组织不发达等特点,平均体高146.6cm、头部肉少干燥而长、平均头长71.12cm[20],额部发育良好且突出、直头颈长、眼大、鼻稍凹、背长而直、四肢较细、蹄小而硬适合骑乘用[7]。哈萨克族曾用阿达衣马改良过哈萨克马,1930年К.А.Овичнников 的哈萨克马选育工作方案是在游牧地区用阿达衣马改良当地马,而在阿达衣地区利用土克曼马改良阿达衣马。К.А.Овичнников在研究中提到曼格斯套地区见到过不少与阿哈捷金马外貌特征相似的马种,体高约150-158cm[8]?。在阿达衣马中有个数量稀少的类型“阿达衣青劲”,这种类型整体清秀、体高颈长、腿直蹄圆、尾毛稀少而短,主要为阿达衣马与阿哈捷金马杂交二代和三代。
6、萨伍然马(Сауран )或萨伍然索伊马(Сауран сойы)
萨伍然马是18-19世纪哈萨克族小玉兹在布凯宫繁育的马种。М.Бабажанов在研究中写到是哈萨克族小玉兹游牧路过萨伍然(Сауран)地区时混进马群的某个种公马繁育的后代[9]。当时的公马有着骑乘马的特点,后来在布凯宫(Б?кей ордасы)内培育的很多骏马都是它的后代,现代哈萨克语言中还流传着“萨伍然索伊马是美丽的骏马”的美誉。布凯时期最重视马的选育的人是坚戈尔汗(Жанг?р хан),他与其他哈萨克族皇帝一样将马业发展放在首位,他在恢复(准噶尔战争和哈萨克族在迁移过程中丢失的)哈萨克族原始品种马以及阿日合麻何马、哈扎那提马、卡拉巴依尔马的选育中下了不少功夫。他下命令从中亚、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引进种公马,大范围的进行选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830年坚戈尔汗送给俄罗斯尼库莱皇帝儿子的白走马在圣彼得堡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坚戈尔汗时代每年都举办马术比赛,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马业专家和养马者经常来参加比赛。М.Бабажанов 在1871年这样写过“坚戈尔汗时代马业兴隆,骏马和草原马之间杂交出来的后代接近现在锡尔河河流的卡拉巴依尔马”。
7、布尔麻斯特克马(Бор-м?стек)
布尔麻斯特克马是俄罗斯牧民迁移时的马与哈萨克马杂交的后代。哈萨克族一般把弱小的动物叫“布尔”(Бор),“布尔科密克”( Боркемк)则是无优良祖先的意思。俄罗斯研究者们认为哈萨克族不喜欢将自己的马与矮小的马杂交,因此布尔麻斯特克马仅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边境地区?。
8、哈萨克马
哈萨克马别名为佳别马,属于草原马。佳别(Жабы)这个名词在突厥民族语言中表示“能搭载”[10]。佳别马鬃毛和尾毛浓而长、体型结实、颈部和四肢短、增重快、耐力好、耐粗饲、耐饿、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哈萨克族流传的说法中把优秀的马叫骏马(ар?ыма?),长毛较浓密而长的马叫成佳别马(Жабы),所以佳别马不是一个品种,只是中亚国家对具有优秀生产性能马的总称,而国内误认为一个品种。
一千多年前,居住在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游牧民族饲养着与现在哈萨克马十分相似的马,当时的马主要用途为骑乘和乳肉兼用,适合全年放牧。群牧马业几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地方品种马依旧保持原状。在哈萨克斯坦一些地方,因为受到生态环境和其他品种的影响形成的哈萨克马亚种,例如克孜勒-奥尔达、曼格斯套及南哈州等地区有适合骑乘用的地方品种马。这些马种是地方品种马与中亚马种(阿哈捷金马、兆穆特马和卡拉巴依尔马)杂交形成的,有学者认为哈萨克马可能是亚洲野马的后代。哈萨克马血统方面既受到蒙古马、阿拉伯马、卡拉巴伊尔马和阿哈捷金马影响,近代又受到纯血马、奥尔洛夫快步马和顿河马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地区哈萨克马个体矮小,胸宽,草腹,腿短,与蒙古马较为相似。个体大的哈萨克马主要分布在乌拉尔、阿克图别州以南地区。哈萨克斯坦农业区的哈萨克马基本上已被杂化(与奥尔洛夫快步马、顿河马、库斯塔奈马、布吉尼马和俄罗斯杂交过)。毛色一般多为栗色、红骝,少见黄骝、灰鼠和青毛。
哈萨克马具有群牧马的生态特征,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浓密,体型较粗重。外貌匀称,有良好的兼用型结构,头中等大略长,显粗重,下颌发达,颌凹宽度适中。颈长短适中或略长,粗厚多直颈,颈肩结合良好,中等鬐甲或略低。胸部发育良好,肩适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腹部圆大,尻宽而斜。四肢结实,后肢多见刀状肢势,部分马有外向。系长短适中,蹄中等大,蹄质坚实。哈萨克马前躯发育良好,背腰肌肉丰满,四肢关节结实为其优点。
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其他毛色少见。其中骝毛占53.11%,栗毛占23.24%,黑毛占20.33%,青毛占2.07% 。公马平均体高145.7cm,母马平均体高142.5cm,体重380-500公斤。
中国地方品种哈萨克马其实是哈萨克族历史以来饲养的地方品种统称为一个地方品种,用民族的名字命名的,哈萨克马以前曾被视为蒙古马系统的一支,其实它与蒙古马各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周围的牧场,约45万匹。数量约占我国现有马匹总数的12%。实际上品种志种的哈萨克马就是伊犁马和阿勒泰马。
图18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佳别马)
图19??乌拉尔地区哈萨克马??(西哈萨克斯坦)
图20 图尔盖区哈萨克马 (北哈萨克斯坦)
图21?塞梅伊州哈萨克马(东哈萨克斯坦) 9、穆戛利佳尔马? (М??алжар жыл?ысы)
穆戛利佳尔马(又称木伽勒佳尔马)的形成与哈萨克马有关,穆戛利佳尔马以生产性能好的哈萨克种公马为父本进行选育。目前穆戛利佳尔马按照饲养环境和生产性能分四个品系,在克孜勒奥尔达阿拉尔县库兰德有限责任公司马场养殖的库兰德品系;在卡拉干德州边远县城协提县舒拉克叶斯皮马场养殖的库鉴别特品系;在阿克图别州各马场养殖的卡因得品系和恩备品系。1998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农业部156号文件将穆戛利佳尔马认定为新品种。
该马种毛色多为黄骝、红骝、栗色,少有黑毛、青毛和沙毛。与哈萨克斯坦其他地区的哈萨克马相比,活体重更高,个体较大,种公马平均体高为145.5cm,母马平均体高144.5cm,平均体重480.2公斤。放牧条件下,穆戛利佳尔马具有高产奶性能,每天挤奶量12-15升,个别高产母马每天能产奶量16 -20升,屠宰率高达56.7%。
10库素木马(К?ш?м?жыл?ысы)
库素木马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乌拉尔州帕亚提马尔和富尔玛诺夫集体农场多年选育品种。
1930年初,为了给军队大量选育骑乘和驮用马,以哈萨克马母本与英纯血马、杂种骑乘马、奥尔洛夫马、奥尔洛夫走马等公马杂交,杂交后代中选取2-3岁的优良青年公马留种,20-30%的母马留种,其余的淘汰或充军。杂种后代母马与顿河种公马杂交后,获得了三元杂交后代:顿河马-骑乘-哈萨克马和顿河马-走马-哈萨克马,在三元杂交后代中再选个体高且役用效果好的后代进行横交固定。后代遗传稳定后在1976年被认定为“库素木”品种马。
库素木马的选育历史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31-1937年,第二阶段1937-1957年,第三阶段1957-1963年,第四阶段1963-1976年。库素木马是在放牧条件下进行选育的,遇到冰冻季节、暴风雪、厚雪时补喂饲草。留种用的青年种公马用放牧与舍饲结合的方式饲养,这些青年种公马用骑乘、拉马车的方式进行调教。
库素木马结实型以骑乘役用为特点,头较大,但不粗糙,颈中等长,鬐甲肉厚,胸宽,腹宽,肋骨弧度大,背直而宽,直腰(少有凹腰),尻部丰厚,部分母马髋骨较短,四肢中等粗,肢势正,一般库素木马外貌并无缺点,这取决于严格的选育过程。
库素木马种公马平均体高158cm,活重约550kg,母马平均体高155cm,活重约550kg。
图22 库苏木马 11、库斯塔柰马
1888年,位于库斯塔奈的马场开始选育库斯塔奈马,用哈萨克马为母本与顿河马、英纯血马、奥尔洛浦马和斯特雷茨马等种公马的杂交而来的速度赛马品种。1951年3月22日,苏联农业部认定为新品种。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马的基础上做培育“哈萨克骏马”的选育工作。对2003-2010年出生的50匹马进行筛选,选择条件是血缘纯度、工作性能、适应能力、外貌特征和系谱。哈萨克骏马的选育方案是库斯塔奈马、英纯血马和阿拉伯马杂交选育。目前库斯塔奈马主要用于选育地方品种,分布在库斯塔奈州、阿赫姆拉州和帕布拉达尔州。
公马体高约156.9cm,母马的体高约154.3cm, 1948 年一匹名为巴里斯的公马1min14.4s ?跑完1200 m 距离打破记录;1969 年名为那尔塔的母马 跑完2 400 m 用时仅 2min35s ;库斯塔奈马场的名为齐尔沃聂斯的公马在100 km的长距离耐力赛中以 4h1min5s 跑完全程。这匹公马的后代名为别德哇亚的母马一昼夜跑完 286.2 km。名为则别刺的公马可拉动 456 kg 的重量。库斯塔奈马主要是速度快而著称,是速度赛马的常用马种。
图23 库斯塔柰马 12、伊犁马
伊犁在汉朝时为乌孙国,张骞二次通西域后返长安,乌孙国遣使赠汉武帝良马千匹,求娶汉公主,并结同盟。因乌孙马性能优良,被称为天马。后汉武帝得大宛马(阿哈马),遂改称乌孙马为西极马。乌孙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渗入部分中亚马匹血统,经过人为选择与培育,并在当地风土的驯化下,形成了今日的伊犁马,历史上就称他为伊犁马,而国内马品种认定为哈萨克马。
伊犁马为基础育成出了乘挽兼用型马种新伊犁马,产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辐射到尼勒克、巩留、新源等县。它是以原始伊犁马(所谓哈萨克马)为母本, 用前苏联奥尔罗夫马、顿河马、布琼尼马等品种杂交改良选育而成。体质结实紧凑, 结构匀称, 外形骏美, 力速兼备, 适宜高寒山区的放牧饲养。毛色以骝、栗、黑、青毛为主。近几年又开始昭苏县和特克斯县为中心在原来的培育品种伊犁马的基础上引进纯血马、阿拉伯、阿哈捷奥尔洛夫快步、新吉尔吉斯马、阔斯塔奈马和美国夸特马等不断地杂交改良中。
哈萨克马、伊犁马和新培育的伊犁马之间的界限不明确,本人认为哈萨克族分布地带较广,生活的生态环境不同,各部落的形成和迁移历史背景不同等因素,他们培育的马种也有一定的差异,不能用一个哈萨克族的名字概括成他们培育的马种,需要拿出更加严谨扎实的科学依据来重新审定。
图24 原种伊犁马(尼勒克县2021年7月) 13、阿勒泰马(Алтай жыл?сы)
马业研究者Ю.Н.Барминцев 总结中亚马种研究者们В.О.Витт В.И.Цалкин 等考古发现的马骸骨研究结果,阿勒泰地区是高个头马种繁育的地带,近代可能灭绝或已被世隔绝了。历史上阿勒泰地区(Алтай)、土克曼 (Тур?кмен)、阿拉伯(Араб)等地区是骏马的故乡。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历史研究者Ахмет То?табай[1]认为成吉思汗侵略战争时代从阿勒泰退出来的乃蛮部落、克烈衣部落把自己的马种带到萨热阿日哈(Сарыар?а)地带。蒙古国的巴彦乌列盖科布多地区的马属于哈萨克马的阿勒泰马。阿勒泰马比起蒙古马个体高、头长而宽、胸宽、腹部大、肋骨弯曲、体躯比较粗糙、四肢短而粗。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马也属于阿勒泰马,阿勒泰地区阿勒泰马毛色比较丰富,主要为红骝、黄骝、红栗、栗毛、黄栗、黑色、青毛、花毛、斑点、帕纳米诺色、沙毛、白色、黄色、海骝等别整有白脸、流星、各种星、虎斑、背线 ,鹰膀等,它们与伊犁地区的伊犁马(哈萨克马)外貌特征上明显的差异。
图25 阿勒泰马(俄罗斯阿勒泰地区)
图26 阿勒泰马(新疆阿勒泰地区) 14、竖巴尔马(哈萨克斑点马类型)
(Ш?бар жыл?ы)??
哈萨克族历来通过毛色分辨马,一般牧马人不逐个计数,而是通过毛色的特征判断马匹是否在马群中。哈萨克族毛色相关的词语很多,为此19世纪末在托尔海州(Тор?ай облыс)工作的兽医说过“哈萨克族毛色相关的词语很多,无法翻译成俄语和欧洲国家的语言,很有必要做专门的研究”。哈萨克族通过毛色的深浅大致分成深色和浅色两种,以毛色深浅结合别征再细分,哈萨克语中马毛色和特征方面的名词翻译成汉语比较困难,需要做专门的研究。
哈萨克族对青毛马和斑点马情有独钟。哈萨克族历史上的英雄们都喜欢骑乘深毛色的马,特别是黑青毛马。竖巴尔(Ш?бар жыл?ы)是哈萨克语中是斑点的意思,斑点马黑青毛马一直是受哈萨克族欢迎的毛色,所以历史上这两种毛色的马曾独立形成过哈萨克马的类型,特别是斑点马数量多的一户哈萨克族人家繁育数量达到过1200匹左右(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斑点马一般分很多种如白色斑点马、青色斑点马、褐色斑点马、栗色斑点和黑色斑点,目前斑点马数量较少,但备受青睐,历史上哈萨克族富人专门饲养过斑点马,个别个人饲养数量达到过上千匹。
哈萨克族喜欢斑点马在他们的民间很多诗歌中都有呈现[1]。哈萨克族的著名的思想家阿拜的爱人迪丽达是富人阿勒信巴衣的亲戚,他们结婚后去看望阿勒信巴衣,阿拜问阿勒信巴衣想要他的斑点马群,听到阿拜的请求阿勒信巴衣为难地说“斑点马群给不了,我送给他我的祝福”,听了这句话的阿拜从此再没来看望过他[13]。哈萨克族的英雄阿曼克里德(Амакелд?)1918年与女友巴丽木订婚时驾四匹斑点马的马车来过。哈萨克族历史上阿布莱汗(1711-1781)是著名的杨吉尔汗的第五世孙,哈萨克历史上出类拔萃的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的可汗、文武双全的指挥家、精明的组织者、天才的外交家,在击溃准噶尔的著名的“阿那拉凯”战役中一战成名;1754年彻底击败卫拉特人,取得了"哈蒙两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1771年成为全哈萨克的大汗,这个时期是大汗财产的大批量的斑点马马群连续到到肯尼萨热(Кенсары)的时期[15]。肯尼萨热和柯尔克孜人战争的导火线究其原因也是斑点马,当肯尼萨热迁移到巴勒喀什湖(Бал?аш)时,柯尔克泽的特耐部落 (тынай)和布勒克巴依部落( б?лекбай)的 马贼们把一部分斑点马偷走,把斑点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的肯尼萨热对此很生气,他发誓教训柯尔克孜人。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中也分布有斑点毛色的马,但没有单独培育成斑点马品种。
哈萨克族认为斑点马对主人非常真诚,并且精明、耐力强、合群性好,只是繁殖性能较差。对于斑点马的形成,Ж.Жансе?тов 认为是由白毛马与其他暗色毛马杂交后,长期的野外群牧过程中形成的类群。斑点马在哈萨克斯坦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但数量极少。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城地区额敏县、裕民县、伊犁州昭苏县、尼勒克县、昌吉州呼图壁县、巴州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地区历史上都有过斑点马,目前数量比较少,在内蒙古的蒙古马中也有斑点毛色。
图27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的斑点马
图28 新疆哈萨克族的斑点马(主要分布塔城地区额敏县、阿勒泰地区青河县) 15、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产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伊吾县和伊州区也有分布。产区位于天山主脉与其一支脉相间的狭长天然地带,海拔高1650-4296m,气候寒冷,植被较矮而稀疏,但草质良好,适于养马,是新疆古老产马区之一。
巴里坤地区养马历史悠久,据《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在清朝隆年间,于巴里坤创办牧场三处,各养马9000余匹,是蒙古族人的居住地,马匹大多为蒙古马。历史上的养马兴盛时期,为巴里坤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巴里坤县曾是蒙古人居住的地方。据《巴里坤概况大事表》记载,1883、1914、1934年阿尔泰的哈萨克族人曾三次迁入巴里坤,带来哈萨克马。从以上史料分析,现在的巴里坤马是历史上的当地马与蒙古马、哈萨克马,经过长期的杂交繁育和风土驯化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巴里坤马体质粗壮结实、头较粗重、耳小、鼻孔大、眼大而有神、颈粗短、鬐甲较低、胸较宽深、前躯发育好、背腰短直、尻短斜、后躯腰尻结合较差、肩短稍立、四肢关节大、筋腱发育良好、蹄质坚实、被毛浓密、尾毛多。毛色多为骝毛、栗毛、青毛。
图29 巴里坤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