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马鞍托起游牧文明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成吉思汗和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都是马蹄耕耘的.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变成一种所向无敌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成就了这一切煌煌业绩.游牧文明的历史和光荣,有地笔要重重记在马鞍的账上. 历史与马背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从五、六岁开始骑马,到七、八十岁只要能爬上马背,照样能奔走驰骋.马背几乎是他的半个家和全部生活.蒙古人离开马背,如鸟之失翼,车之折轮,英雄失去用武之地.但是英雄与骏马,是靠马鞍连接在一起的.只有当马鞍把他(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和所向无敌的中战斗力.古老的岩画已经证,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训养野兽,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那时候还没有鞍辔,牧人或者猎人都是骣骑.但是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匈奴的骑兵和马鞍已经相当精良,赵武灵王靠着学习匈奴,胡服骑射,富国强兵,成为一方霸主.后来成吉思汗的铁骑雄风,曾经席卷欧亚,耕耘过半个世界.马背就是蒙古人的摇篮,马背就是蒙古人的天下,马鞍和马鞍具功不可没,应当浓墨重彩,在书一笔. 地位与概况 骏马的地位崇高,自然也提高了马鞍的身价.蒙古牧人做好一幅称心如意的马鞍,就像汉族家民买到一块土地一样,那是一种非常惬意和隆重的事情.“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男人们有钱用到马上”,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雕鞍未解玉骢骄”,人靠马扶,马靠鞍妆,马鞍的优劣和好坏,是主人身份和一位的休现.不用看人,只要看看他的坐骑和马上的装扮,就可以知道主人个大概.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导致创造了鞍马文化.从现在流传在各地的鞍马来看,搜集起来完全可以搞一个马鞍博物馆.就笔者接解到的马鞍,就有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兰马鞍、檀香木马鞍等等.由于地域和背的不同,形制也多种多样.就从裸鞍来讲,有全木头的,有木头做鞍板,鞍座和前后鞍鞒用铁做的;有的鞍鞒高耸,又厚又大,有的只是两个小片,会部鞍木都用牛皮包裹起来,玲珑而光滑,同时又分实用型、豪华型二型,还有用于赛马、狩猎、战争的马鞍,样式又有不同,以及小巧华丽的坤鞍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的金马鞍、银马鞍等等都是就马鞍的装饰而言,并不是全用金子和银子制成.裸鞍及马鞍的骨架,不论怎样高贵,多数还是木头的.金属、骨头、景泰蓝和其它材料,装饰的都是有部分.比加鞍棱,前鞍鞒有前面,后鞍鞒的后面,鞍板鞍座上面,大韂小韂,后鞦襻胸,嚼子友头等等.鞍棱上的装饰,一般是两条对成,系很细的窄条,但是上面也有精美的图案.鞍鞒前后的图案根据马鞍的形状,十分讲究和突出,民族特点极为浓厚.鞍板鞍座上的装饰,主要上银鞍花. 特点与构造 蒙古马鞍的制作,是木工、皮毛、金属甚至刺绣等多种工艺的综合.对于蒙古马鞍的长处,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鞑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经过百年的垂练,蒙古马鞍的具的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自已生生不息的传承人.兰州的景泰蓝马鞍、多伦马鞍、科左后旗的军鞍,都曾经是当时的名牌.科左后旗制作的马鞍,曾经支持过僧格林沁消灭八国联军. 马鞍的原料一般多用桦木.桦木砍倒以后,一般要干燥三四个月才能使用.一副马鞍一般只用四大块材料,两块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两块U形的叫前鞍鞒和后鞍鞒.用常人的眼光来看,把这四块木板对在一起就行了.但是这里的个角度、宽度、弧度的问题,而且在做的时候不断的变化,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容易.民间没有模具和机器,会凭人的眼力的经验来完成,可以说是一种绝活.这也是民间手工艺的神秘和个人风格所在.用各种各样的手锛和木锉做出雏形以后,就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把缝隙胶合.等胶干透,在前后鞍鞒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前面打8个眼,后面打10个眼.每两个眼里,贯进一道湿牛皮钉,,等到湿牛钉一干,就把他们硬绷绷箍成一个整体.后面所以要多打两个眼(也就是多加一道钉),因为后鞒鞍下面承受着人们臀部的的压力,比较吃紧.左右鞍板的前后,还要各打4个眼,用来穿缀捎绳.左右鞍板前面各打一个眼,里面穿出绳环,准备将来连接后鞦.染色和油漆是最后的一道工艺. 这样做出来以后,还是一幅裸鞍,远远达不到能够使用的程度.它上面要包起来,下面要衬上屉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捎绳,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马鞍.这些东西看上去简单,却十分科学,处处闪烁着游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科学与审美的结合.大韂是香牛皮做的上面的压出来的各民族图案.呈现一个大U形,上端就用捎绳挽个疙瘩,固定在鞍板前后两个地方,不用另外打眼.挽疙瘩的地方嫌不雅观,上面罩上一个银鞍花,蒙古语着巴阿孛尔,没有大韂,骑士的腿就会直接接触马肚,让马汉把衣袍打湿.马镫有镫绳和镫盘组成,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样子很像人们的裤带,一端有带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据骑士的腿长腿短,随时可以调整.为了防止镫绳磨着人腿,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绒把把它盖上,汉语把它称之为小韂或者夹垫,小韂要用两个银泡钉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绒下面,这种银泡钉,也叫达罗勒嘎.小韂上也有图案,或刺绣或压成.捎绳的一面,前后一般是8根和16根.人骑马的时候,还可能在褡裢里多少装一点东西,同时驮在马身上,为了防止褡裢在人上、马下的时候带下来,或者人们不骑马的赶紧候掉下去,就用捎绳把它们捆上.一幅马鞍上,必须配备两条捆肚,前捆肚在马的下面,后捆肚在马的下面揪紧.带扣环的捆肚都在左面,右面的皮带上面有窟窿眼,或者用皮条辫成,以使像人的裤带那样随时可以捆紧.这样马鞍子才能稳稳的搭在刀背上面.跑上二三十里以后,一般还要紧一次捆肚.在蒙古语里,左边和右边的捆肚叫法还有区别,左边带有卡子的部分叫奥楞,右边没有带卡子的部分叫做哲里木.马鞍的下面,靠着马背,一定要备两层毡子,一软一硬,称之为鞍屉.鞍屉的保护马背的作用.下面的软屉,不装饰.上面的硬屉,也要纳出各种各样的花纹.鞍屉与马鞍不相连接. 蒙古族散布的地方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地理、文化背景和周围民族的影响都不同,表现在马鞍上面,也显得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山区的刀鞍,一般都带有后鞦,防止下山时马鞍向前滑脱.巴尔虎的马鞍,前后鞍鞒低,底座宽大,银饰用的特别多,图案细致.马镫比别处大一些,因为马球尔虎冬天寒冷,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毡靴,镫小了脚镫不进去.有的地方,即使一个部族,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异.就是一户人家,平时和喜庆那达慕上使用的马鞍,也有朴素和华丽、廉价和昂贵的不同. 赛马用的马鞍,与平时大不相同,好多参赛马上备用的屉子,只用单层毡子做成,用布挂面,样子有些像妇女们用的护耳.捆肚也只有一道,有的小孩骑参赛马,根本不备马鞍,只有一块屉子,千方百计减少马背上的负担,以便让他们的速度发挥到最佳状态. 礼俗和讲究 在以骏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不论王公贵族和普通面姓,都把马鞍看的非常重要.为了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他们甚至要准备好多年.一副普通牧民的马鞍,好一些的也能抵得上几头带犊乳牛、带驹骒马的价格.每当做成一副好马鞍的时候,就要选择良辰吉日,把左邻右舍和亲戚本家请来,大摆宴席,加以祝赞.祝赞人手捧哈达,让主人牵着那匹备好新鞍的骏马,让马鞍的所有部件,都要一一抹画,一一赞祝.而后让主人骑上这匹备有新鞍的骏马,朝他今年踩出的福路方向,耀武扬威奔驰一番.回来以后,要给他尝鲜奶,把哈达拴在捎绳上,针后入席跟大家一起欢宴.参加祝赞马鞍的本家邻居,也要手头带点礼品.各地的马鞍祝词千姿百态,宴会的风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一天就可以搞完,有的地方要持续二三天. 牧人的马鞍,平常可以放在外面,晚上和下雨的时候放在家里.跑过长途的马鞍,不能马上卸下.等马落汗休息好后,才把马鞍取下来,后鞍鞒朝下,前鞍鞒朝上坚起来放在地上,把大韂和鞍屉(鞍屉要加外拿出来)向两边展开,以便尽快晾干被马汗浸湿的鞍具.前鞍鞒如果如果朝下放置,好像让马头冲下一样,这是一种不吉利的表现.马鞍忌讳让孩子空骑上去玩耍.跨越马鞍,据说容易打梁(脊梁被马鞍擦伤).正要备上马鞍出门,突然有一个什么事情走不成了,那么起码要踩一下镫盘,才能把马鞍去掉.否则破神烂鬼就会骑到马背上作祟.当然这种做法,可能含有一定的迷信观念,但是也可以看出牧人对骑马的慎重态度.. 作者未详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