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本土耐力马的育成 全能型运动休闲马,突出耐力,耐粗饲,同样还要强调优良体构,才足以竞争。本土马以耐力见长,能胜任野骑,还有基本马场马术,基础舞步,场地障碍,牧人竞技等的要求。
第五章:本土耐力马繁育协会 第一节:天然纪念物的育种协会。人们印象中的蒙古马,如何选育一致,同时保持其性能,如冰岛马或挪威土马那样。育种标准,适用于天然马的竞赛,品牌化,吸引未来马主的可能性。在牧区,传统半野生的群牧型饲育条件下,如何确保规则的执行。 第二节:本土运动型耐力马协会。协会主持的登记,以耐力赛的性能测试为选育标准。协会制定的登记马标准;对体型结构,马匹繁育方面的限定。 第三节:半血运动型耐力马协会。鉴于国情,假如承认中国现有马匹都是杂串,那么半血运动马协会更切合实际。协会只负责登记,给出以耐力赛为注册的标准,而将繁育权留给育马人。维护或扩大现有基因库,但对选择或选育给出指导。淘汰大部分不符合现代市场的马匹。
实际上,我并不很赞同按外表(表现型)选育所谓的“蒙古马”。有多种多样的外血,但在严酷的环境下,都消逝在蒙古马的粗糙外表下了。环境选择压是非常大的,外表差异巨大的马,可能有很近的血缘。 举个例子:按某人研究:雅库特马与阿拉伯马的遗传相似度达0.681。更令人惊异的是,雅库特马与阿拉伯马的遗传相似度更达0.725.。 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各种马品种的混杂现象,比人们所想象的要普遍得多。按科学选育,将本土马育成如纯血马或阿拉伯马那样优美体构,又适应于中国本土环境,具有耐力,多用途全能型的现代运动马,何乐而不为呢?
第六章:协会指导下的本土耐力马选育 若干数量性状的选择,着眼于定位于高等级耐力赛的定向选育。 讨论:为什么足够强度的耐力赛选育标准,与育成体构良好,多用途通用型的运动马的目标并不冲突。
第一节:基础群的选育:适于耐力赛的体构的要求,体能的要求;禀性的要求;适用FEI规则的恢复心跳的要求;讨论草原矮脚马与现代运动马在体构,还有禀性方面的差异性。草原马粗糙体构的适应性;禀性测试,半野生或粗暴调教下的心理疾病,对耐力赛或野骑休闲时的危险。等等, 第二节:基础群的构成,地域分布与登记。建立不同地域或不同牧区,具有基因差异的母系种群。讨论如何通过真实登记与核实的审核。 第三节:种马的来源与登记。本土种公的血统如何确立。工作型或耐力型外血种公的引进。血统清晰,经过比赛验证的性能水平。放弃盲目的“爱国”热情,建立开放式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节:本土马的繁育指导与性能测试,仔马的登记。对注册马匹在繁育方面的限定,以性能测试为依据。这要求必要是正规化,具有公信力,有指导意义的繁育大赛。要说在中国搞耐力赛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意义恐怕就在充当育种标准这方面。
第七章:本土耐力马开拓市场,应对竞争对手 第一节:带血统的野骑休闲马。首先,本土运动休闲马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协会最基本的工作。 第二节:从三级野骑休闲市场向二级运动马市场的开拓。以FEI规则组成的中国耐力赛,品牌价值。市场认可的中式“牧人竞技”活动,本土耐力马胜出的选择。 第三节:不断严格规范的选育标准,马匹水准的提高,向外推广的可能性。首先解决疫区问题。
本章的核心思想是:本土马在具有公信力而严格的耐力赛繁育测试,严格而真实的登记规则下的有序繁育,科学管理,科学训练,严格的选育,要强调的是,足够强度与客观选择的测试赛,足够严格而真实的登记。建立起三类协会指导的品种马应该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但条件是守规则。 毕竟,中国没有欧式育马传统,选育马匹也缺乏客观的测试标准(搞规则,搞比赛都有猫匿);缺乏讲究信用,契约精神,自由组团的商业信用体系(不允许育马人的自治或半自治的协会),而私企型育马场在中国这种环境也没什么公信力。官办机构又比较官本位,这是一个难题。
第八章:现代基因学指导下的本土耐力马育种 第一节:育种目标与遗传评估或基因评估。讨论马匹的遗传效应,基因改良。 第二节:大种群,长期育种规划下,人工选育对基因变异的影响。这是数量基因学的内容,从有清晰登记的若干代,来讨论从数量性状的建模。 第三节:保种性的封闭小种群的选育。针对的是封闭育种,也就是所谓保种;近交的风险与防范。 第四节:理论探讨。采用遗传标记的选育;马基因图谱测序对选育的影响。等等。讨论分子数量基因学,马基因图谱对科学育种的现实指导。
有了协会式的正规登记,运用现代基因学搞育种才有可能。有了足够数量,真实可信的数据,比如说就能按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等对种公种母进行繁殖力评估。其实很多模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育马业中运用了。有了纯系或至少有了清晰的血统登记,搞种群意义的标记才有效度和信度。马基因图谱测序,也同样如此。 总之,这一章的内容得跟得上前沿性的马基因学研究的步伐。
基本思路就是如此。 写的时候,可能会在章节之外,搞出一些题外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