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人和马,甚至人和其他有智动物之间的交往,既不像诗人想象的那么“可知”,也不像哲人想象的那么“不可知”。
人类与马打交道,特别是驯养马,已经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发生在史前文明的远古时代。而马变成人的代步、交通和战争、竞赛工具,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人马相处的岁月里,人类摸索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马的知识。
2000多年前,中国史学文学的千古经典《史记》,就有世界名马大宛国“汗血宝马-大宛天马”的简约记载;1000多年前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就有专门的文献《马说》;西方国家也有大量有关马的历史文献和记载。
可惜,由于动物科学的落后,大部分的历史记述都比较粗略、简陋,而且还主要偏重文学性;而文学性的内容记述,很大程度上以感性、拟人、比喻和猜测为基础,杜撰出很多臆想中的马的性格形象和缠绵悱恻的人马关系,不正确的看法上千年来,误导着人们偏离了对一般马匹的科学、正确的了解。
到了200百年多前,法国人博物学家布封在其44卷的传世名作《自然史》中,还专门列有单独一章《马》。虽然这篇文献依然有着浓烈的文学色彩,但其中的科学内容,对于人类“现代马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
近一百年,特别是近五十多年来,动物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马匹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马匹史、马匹分类学、马匹生理学、马匹心理学、马匹育种学、马匹驯养学、马术比赛、马匹骑乘、马匹杂技等诸多学科与分类,研究与实践也进一步细化,使得我们对马匹有了前所未有的实际了解。
所以,对于至今并不会说人话的马类,我们人类已然不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了。
虽然我们也不能宣称我们完全了解了马的世界,特别是马的内心世界,但马儿早已不是人类的陌生的朋友,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科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和大多数非人类高等哺乳动物一样,最聪明的壮年马的思维能力也远无法超过哺乳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猴子等,其脑力都还是很原始的,其最高智商低于人类普通3岁孩童的思维,语汇能力更是在2岁人类之下,整个物种都不具备复杂思维交流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可不必持“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观点。因为现实也并不是那么不可知的。
那我们怎么靠近和了解马呢?
首先是建立人与马的“相互信任”,主要是“马对人”的“信任感”。通过经常性喂食、牵行、洗刷、拍抚、嬉戏,让它熟悉你的样子、服装、动作、味道等等;让它“记住”:是“你”经常在和它打交道,特别是“你”在照顾它的饮食起居。
马匹是很胆小很敏感的动物。在马跟前,不要做突发性动作,那样会惊吓到它,也不要发刺耳尖叫之声,那样也会刺激它。驯马者自己也要放松,态度和表情都要以温和为主调,让马匹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慢慢能放松下来,能放下戒备心理。这样经常性地重复,经过“互相熟识”,就能建立起来“信任感”。
马匹,特别是孤傲的赛马,是否对你产生了“信任”,可根据如下“体态特征”予以观察:它的耳朵竖立但不紧张,眼神沉静而温和,面部神态安静,嘴唇不扭曲不呲牙,呼吸匀称无喉嗓杂音,脖颈不绷紧,身体表皮呈放松状,四肢稳健无焦躁不安,走近时马头不对你昂扬,不躲闪或背向,无排斥感。
对于马的心理和性情,主要还是要靠人长期地观察、记录、分析具体的马的体态、动作、眼神以及马与马之间的交互行为和声音,并通过仔细地类比和区分,来积累经验,使得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和理解”马的“行为、心理和性格”。
马匹是动物,它没有复杂婉转的思维,在没有受到胁迫和限制的自然、正常的情况下,只有直线式的表达:开心就是轻松信步,烦躁就是焦躁不安,想吃就吃,想拉就拉,想打滚低头选地就并前蹄刨地,想奔跑就前蹄踢摆腰身后错并后腿发力,等等,从来不会自我克制。
明白了这些点,经常观察,就会发现马匹的更多的“直接表达”,以及与“直接表达”直接相关的动作、体态和神态。一般说,人不能指望马“主动”来更多地了解人的心理和性格,这对马的“思维水准”也就是“智商和情商”要求超标了,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到。它只要能明白谁是它的主人、它需要相对主动地服从谁,就行了。
所以,在人和马的关系中,永远是人更多地了解它们,而不是相反。
在训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重复率高且模式化的方式”与马沟通,根据马匹面对驯马师时的整个过程中其呼吸、眼神、发声和体态动作,来调整人与马之间的“距离以及距离感”,并施予相应的训练手段和口令、信号等;通过不断重复的“放松与强化”环节,激励并加深马匹的记忆反应。
这一系列“语汇”,反复运用在马匹的喂食、圈养、放养、修剪毛皮蹄掌、呼唤、拍抚、洗刷、休息、套马牵马、上缰控缰卸缰、上鞍坐鞍卸鞍、行走、轻快跑、奔跑、腾跃、舞步、戏耍、训练、比赛、体检、搬运等诸多方面;时间久了,马匹就“熟识”了这些“语汇”,就会在马匹的脑子里固定下来,形成条件反射和简单意识。
经过这样的驯养,马匹就能形成一定的与人交流的方式;而人通过逐渐熟悉这种方式也能够与马匹作简单实用的沟通。人与自己的马匹在一定时间内反复互动、交流练习这些“语汇”,彼此的“熟悉度”就会大增,就能达到在运动、比赛中人马配合上的默契,乃至“人马合一”的技术和人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