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在汉帝国叫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的主力兵种之一。它的发展又可以汉武 帝反击匈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汉武帝之前,骑兵与车、步兵的地位相近。但从汉武帝时代起,骑兵得到极迅速的发展,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 军中的第一主力兵种。如据汉史资料,武帝元狩四年(前110年)春的进击漠北之战,仅卫 青、霍去病两支部队出塞时、塞上登记的出塞战马即达14万匹,可见汉军骑兵已十分强大。 汉武帝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匈奴之所以在秦汉时期能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一时间横行边地、展战屡胜。就是它拥有一支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中原王朝的步、车兵在飘忽无定的匈奴精骑而前常常处于下风,"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汉书·晁错传》)为了改变这种劣势处境。中原王朝自然需要适时地作战略调整,把发展骑兵作为兵种建设的首要任务。汉武帝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从而使汉军能够以机动对付敌之机动,可以远程奔袭,能够实施迂回、包抄、分割、围歼,赢得战场上的主动地位,使得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汉的根本性变化。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以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汉帝国军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从装备上讲: 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装备为弓箭以及长矛、戟等长兵,以及剑等短兵;后来的汉代骑兵,更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汉帝国骑兵军团最主要的武器为马戟。 戟是矛和戈的合体,兼具钩杀和刺杀的功能,在战国时期即开始逐渐取代了长矛,成为车战和步战的主要武器之一。汉帝国骑兵兴起之后,随着战争的发展,戟的样式也进行了变革,首先是整个形式简化,便于大规模制造。原来戈的部分(学名"戟援")缩小,胡(大约是援向戟身过渡部分)上出现了刺距,刺距也就是横着伸出去的那个小刺,于是就是图中这名西汉骑兵手持的"卜"字形的钢铁戟。这种"卜"字形戟除了有啄刺功能外,还有正面锁架和反手钩带的功能,十分利于骑战,遂成为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器。此后,侧面伸出的距刺由原来的垂直横着伸出,有变成垂直横着伸出之后,又向上弯曲,以增大叉刺时的割、杀面积,更符合骑战的要求。材料上,由以前铜制改成钢铁制造,采用了锻铁技术。标准的汉帝国"卜"字形戟,各部分叫做:头部的"刺",原来的戈的部分"援"已经简化消失,横着伸出去的叫"刺距",戟杆叫做"?(左木右必)",援和必的过渡部分"胡",把钢铁部分和木杆绑在一起穿绳子的孔叫"穿"。根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出土的,典型西汉帝国军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甲: 和以前的皮甲、甚至石甲不同,冶铁技术迅猛发展,国力强盛的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铠甲。由于骑兵的特点,只有甲身,没有甲裙和甲袖。甲身由胸甲、背甲、胁片组成。早期还是秦军的那种大片铁质片甲,东汉时期,甲片更小的铁质鱼鳞甲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 马: 战国时期,中原就开始大力发展马群。一方面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大批良马;另一方面在燕赵地区和西方的秦也开辟了牧马场,大规模牧养马匹。养马技术在当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高超的养马专家,写出了一批养马学的专著。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晚期帛书《养马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马外形学专著。对战马的训练和保养,在当时受到普遍的重视。这在《吴子 - 治兵》中提到:"辑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又要"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秦律《厩苑律》中也对战马的管理有着具体的规定。到汉代,马政已经建设得比较成规模了。 马具: 早在秦代,骑兵就装备了齐全的马鞍,勒马之具也已经完备。马鞍也在发生改进。图中的西汉帝国骑兵还是使用的早期的软鞍,但是到东汉时期,已经使用了高鞍桥的硬马鞍,更加有利于骑兵的马上格斗。然而,根据考古发现,汉代骑兵依然没有马蹬的装备作战时骑士两脚悬空很不利于格斗和发力,影响了汉代骑兵威力的发挥。 这样一支装备精良,且以强大人力物力后盾的西汉帝国骑兵军团,与匈奴的战争,可谓波澜壮阔,很多文章已经反复讲述了这段战史,俺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 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中原作战方式。原来只是作为军队"耳目"的骑兵部队现在已经成为作战的主力;而步兵的作战对象已不是对方的步兵,所以必须具备抗击敌方骑兵密集攻击的能力,因此弓弩兵的配置受到了重视。如大名鼎鼎的李陵5000步兵以弓弩抗击10余倍匈奴骑兵的故事。 战车的作用,则更多是用来进行防御,而不是攻击。如漠北作战时,汉军与匈奴遭遇后,便将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敌骑突袭。由于匈奴骑兵出没无常,塞外行军也多采用疏散的队形,而且把侦察部队派出去很远,以便于及时报警。正是这样长期的作战环境,迫使汉朝军队摆脱了楚汉战争时期以步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进入了骑战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