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的象马之战

[复制链接]
骑墙头 发表于 2010-6-25 10:52: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81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产于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及南亚、非洲等气候比较炎热的地区。我国古籍中有关象的记载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载:昆明之属无君长……然闻其西可千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有黄金、光珠、琥珀、孔雀、犀、象昆明(即今大理一带),滇越(即今腾冲),永昌(即今保山)等地均在云南的西部。
  

  象,具有身躯硕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鼻力。它既勇敢,又聪明。在古代,人们用坑捕象并将其训化,使用象来乘骑,搬运木料等劳动,而且还用它来作战,做为战车使用。据史料记载,在缅甸的蒲甘王朝(1044—1287年)时期,就已经有正式的象军编制了。战象,是从普通的大象中挑选出来,经过严格训练的特殊兵种。作战时,象背上载有木制的战楼,人可站在里面驾驶和指挥,战象还配备有一批长枪手进行保护。象军的威力如何?怎样抵御象军的进攻和克敌制胜?在古代的云南曾经有两次有趣的战例: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大汗军队的应战中记载: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派了一支10000多人的骑兵到永昌,这时,缅王就已率领一支拥有6万人,配备有战象的部队,向元军发起进攻。蒙古的战马,从未见过这种背上载着战楼的庞然大物,被吓得掉头逃跑,眼看元军就要溃败。但当他们退到一片原始森林里时,元军指挥官果断地改变战术,命令士兵们下马,把马赶到丛林中拴住。他们以树为掩体,敏捷地用箭射象。在敌楼上,军队也奋力回击。双方万箭齐发,矢如雨下,蒙古人箭不停矢,而且一切兵器,都集中射击象队,战象中箭受伤,疼痛难支,突然退却,奔向身后的士兵,顿时,冲乱了缅军的阵脚。站在象背上的军士也没法驾驶自己的象队……结果,象军奔向森林,被粗大的树枝毁坏了象背上的敌楼,坐在里面的兵士也被撞死或撞伤。

  

  另一次,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今德宏一带)的土司思发伦凑集了15万军队,战象百余头,突然向明朝军队守卫的中线(品甸)发起进攻。明平西侯沐英得到边报,立即挑选了1500骑兵,从昆明奔赴定边(今南涧)与叛军交战。先以轻骑三百挑之,百夷以万人驱象三十余头逆战。云南前卫指挥张因率骑卒五十余人为前锋,且酋长跨巨象直前,我军矢石俱发,矢中象左肋及胁,象扑地,其酋长亦中矢走,因追杀之,即大呼拥众突其阵,斩首数百级。诸军乘胜鼓噪而进,贼众遂却……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排列阵中,俟象近,则前行铳、箭、石齐发;若不退,则次引继之;又不退,再三行继之,明旦,分为三队。都督冯诚领前队,都督同知宁正领大队,汤昭领右队……贼悉众出营,结阵以待。其酋把事、昭纲之属皆乘象,象皆披甲,背负战楼若干循。阵即交,群象冲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明史·太祖实录》)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两次象马之战在装备和战术上均有所不同。前一次对元军来说,是一场遭遇战,对缅王的象军性能并不了解,只好将骑兵排列在战壕的后面迎战,力图以骑兵与象军拼杀,但是蒙古的战马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当象军冲上来时,被吓得后逃。后来,由于元军指挥官的沉着机智,断然改变了战术,他们合理地利用了地形地物,发挥了蒙古骑兵善射的优势,以树作掩体,用箭射击象队,好在当时缅王的战象没有防箭装备,结果象被射伤,负痛奔逃。蒙古骑兵乘胜追杀,致使缅军自相践踏,元军大获全胜。事隔一百年后的定边战役,对明军来说又是一场主动进攻战。这时,明军对象军已有了一定的作战经验,而且已掌握先进的火器。火铳,是一种铜铸的筒式火炮,威力极大;神机箭,是一种连发式的火箭。战斗开始,明军先以骑兵进行骚扰,把敌军战象引出来,用火铳、神机箭等火器轮翻攻击,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致使敌军战象惊逃。然后,明军再挥兵追击,破营夺寨,取得胜利。象马之战发展到现代战争,则是装甲车与平射炮,坦克与反坦克,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攻防战。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史实,既可增加一点古代战争知识,也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h4v6s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