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饮食文化
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其饮食习惯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他们的食品以肉、奶、茶、面等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人,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 肉食中羊肉占有较大比重。最主要的吃法是手抓羊肉,即清炖羊肉。将宰杀后的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中,清水煮熟。吃时放些洋葱,味道清香可口。熏肉也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食品,哈语称之为“索古姆”。按传统,每年十一二月时,将膘肥体壮的牛、羊、马宰杀后用松柴烟熏干,可以保存到来年的六七月份。其中熏马肠味道香美,是待客上品。哈萨克人还将全羊烤制食用,烤肉哈语称“哈克塔汗叶特”。尤其是在外打猎时将捕获猎物的碎肉装进动物的肚子里,放在火堆上烤熟食用,别具风味。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酿成。他们的谚语说:“奶子是哈萨克的粮食。”可见奶制品在哈萨克族饮食中的分量。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酥酪、奶糕、马奶酒等等。其中马奶酒是哈萨克牧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摄入动物脂肪较多,加之所处之地夏季干热、冬季寒冷,因而饮茶成为哈萨克族的习惯。茶中含有芳香油,有消食、提神、醒脑的功效。大量饮茶,冬能驱寒,夏可除病,又能帮助消化,所以哈萨克牧民中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甚至认为“无茶则病”。黑砖茶是哈萨克族人的首选,次为茯茶。烧茶的方法通常是先将茶放进壶中煮上一段时间,有的还添加丁香、酥油、胡椒等香料,最后放少许盐,其味浓郁芳香。也有在上述做法基础上加奶制成奶茶,这种茶更是诱人垂涎。 哈萨克族的面食-馕 相对而言,哈萨克族的面食比肉奶类食品要少,但仍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比如馕(面饼),是用两口小平锅合在一起烤制的,这与维吾尔族的馕形式不同。再如面条、面片,是用手工擀制,分肉面和奶子面。居住在伊犁地区的乃蛮部将煮熟的面条放在清炖羊肉上,合以洋葱,用手抓着吃。另外,哈萨克族的面食还有“包尔沙克”,是用奶子、盐水和面,将面切成菱形,放入油锅中炸熟的一种油果子。还有炒小麦,即把小麦除皮后,用羊油炒熟,碾成粉末,与茶一起搅拌后食用。 哈萨克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人们补充的肉食。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茶是哈萨克牧民的必需品,一般吃饭被称为“卡依依苏”,就是喝茶的意思。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喝茶,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进食,只在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馕等的食品。喝奶茶时,先将鲜牛奶煮开后放进碗里,再倒上浓茶。奶茶里既有茶又有奶,又的还有酥油、羊油,既解渴又充饥,真是一种可口而又富于营养的饮料。
日常食品 在牧区,哈萨克族的奶制品种类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制成,做好后储藏在宰后洗净的羊胃里。哈萨克族牧民平时多吃羊肉,通常的吃法是做手抓羊肉,其作法是将带骨的羊肉切成大块,连同羊头、肚、心、肝、肺等一块放进锅里用白水煮熟,然后用手抓着吃,各人根据个人的口味随时增加盐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猎时食用。客人光临后,哈萨克人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猎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牧民们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别有一番风味。 哈萨克族美食--熏肉 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一种肉制品。“熏”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是指将已经熟处理的肉类主料,再用烟熏制,使主料色泽加重、油亮,并带有烟的特有芳香,便于携带和贮存。熏肉时,放一些盐,有的还放野葱。加放野葱熏干的肉,味道更为鲜美。每到深秋季节,羊肥马壮,牧民们都要宰杀羊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后存放到冬季食用。还用马肉灌成腊肠,能够存放很长一段时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们也吃米、面调制的食物,如烤饼、抓饭、“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库卡代”(羊肉面片)等。他们很少吃蔬菜,偶尔吃些沙葱或者野菜。
哈萨克族面食有馕、包吾尔萨克、馓子、油饼、面条等。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等。
馕,是用发酵面团做成的圆饼,放进馕坑内用红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圆煎锅烙制。
包吾尔萨克(油馃子),用奶或用盐水调制成发酵面团,然后拧成条状,并用刀切成菱形,放进烧沸的牛油或羊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取出。包吾尔萨克多为节庆或招待客人而作。
烧小麦,炒前除掉麦皮,放羊油炒后捣成粉,再放羊尾油,与茶水拌着吃。
小麦饭,把除皮的小麦舂成半碎,放进锅内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点酸奶和肉,牧民们喜欢在秋冬季吃这种食品。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调拌做的“吉尼特”。夏秋两季还用小麦和奶汁酿成酸粥做饮料。 哈萨克族的熏马肠 哈萨克牧民为了适应经常变换牧场和迁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往往特制出一些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有一种用小米炒熟制成、用水冲饮的“米星茶”,就是这种方便食品,说是茶,实际上是稀汤。吃完肉食后饮用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因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都较多,故常饮用能弥补在草原上长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还有“柯柯”(哈萨克语),也是用小米或麦粒炒熟制成的食品,质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饥,放牧时随身携带,食用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