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略论 | 一、引言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作为习见的俗信物品,体现着宗教、民俗、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融合。中国纸马属神像类木版画,以佛道之神和各路民间神祗为表现中心,而日本绘马是绘于木板上的墨画或彩画,以神佛、神马、宝船等为主题,均服务于祈愿、镇除的功用。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均以“马”定名,留下了马文化的诸多信息,涉及马的信仰、马为乘骑的联想、马与神明先祖相随、马为太阳象征等观念。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又有起源、形制、用材、应用、传承等不同,构成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二者间为影响型再现,还是平行型共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纸马、绘马同作为马文化的艺术表现,成为追踪马的信仰、马的意象,以及马有从陆地交通到时空交通神能的有趣对象。
二、何谓纸马 纸马是中国民俗版画中的特殊类型,它以道佛之神和民间俗神为表现对象,专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和礼俗仪典。纸马出现于中古时期,它亦圣亦俗,亦奇亦平,亦庄亦随,成为时越千载的俗信类民艺物品。
纸马又称“神马”、“马子”、“甲马”、“佛马”、“马纸”、“菩萨纸”等。早在北宋,就已出现专售纸马的“纸马铺”,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清明节)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叠成楼阁之状。
另,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载:
岁旦在迩, 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锺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此外,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中载有杭州的“印马”作坊,而《宋史••••礼志》记契丹贺正使为皇后成服后,亦有焚纸马、举哭事。可见,在宋辽时期纸马已遍及中国,成为民俗与官礼中的寻常之物。可以肯定地说,纸马在中国的出现决不晚于北宋。
纸马之称“马”,乃其形义与马相关。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曰:
然则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
此因马与神像同绘而称“纸马”。清人虞兆隆《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则曰:
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祭毕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此说舍形取义,把绘神佛之纸看作马,是神佛依之往来的乘骑。从现存的中国纸马看,既有画马纸上,以为“乘骑之用”者(图1),又有无马的神像,仅以纸为凭依,俨然马者。(图2)
纸马之谓“马”和刻画马形,同古人对马的神话认识和神秘信仰相关。《白虎通•封公侯》曰:“马,阳物。”《左传》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这种将马与太阳的相提并论,源自马引日车的天体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有“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之载。在这则太阳行天神话中,太阳由马车牵引,可见马、日相感相联,马遂有“阳物”、“天马”之称。天马作为“天之驿骑”,又有“天驷”之谓,而“天驷”乃星名,因有“日分为星”之说,故“天驷”实为太阳的家族。马既是“阳物”,又为“地精”。《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春秋说题辞》曰:
地精为马,十二月而生,应阴纪阳以合功,故人驾马,任重致远利天下。
由于马日相感,又能“应阴纪阳”,故能上下于天,交通天地,近神远鬼。纸马之用,正是着眼于它接天地、合阴阳之功。
纸马的神祗体系十分庞杂,可大略分为道教系、佛教系、巫神系、神话系、传说系、风俗系等支系,并可作天神、地祗、家神、物神、自然神、人杰神、道系神(图3)、佛系神等类分。
纸马的形制丰富多彩。就用色而言,有墨印单色、墨印彩绘、套色彩印等数种,其色序一般是先黒,次青,再黄,最后用红,也有作坊是先黒,次红,再绿,最后用黄。在河南朱仙镇、江苏南通等地,纸马多用紫、红、黄、绿等鲜艳色彩,而江苏无锡纸马则在版印的轮廓上用肉色、灰色、白色、红色等作渲染。就大小而言,规格不一,大者长逾六尺,小者仅巴掌见方。就用纸而言,纸马多用白纸印制,亦有用红、绿、黄等色纸制作,甚至有用黄草纸印制者。其“白纸马”多用于祭奉 ,其“彩纸马”可用于贴挂,其“草纸马”一般在祭仪中仅用于焚化。就版面处理而言,有独神图、双神图和众神图;有无边框者,有加边框者,有的顶加“帽子头”作“脊饰”,也有旁加拼纹作“边饰”;有无字图,有点明神祗名谓者,有外加戳印的装饰,亦有吉祥图案和器物的配置。
纸马作为请神、送神的凭依,一般在年节祭祀、壽诞礼俗、丧葬仪典、驱病消灾,以及讲经唱卷等俗信活动中应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迷信物品而加以破除,纸马在当今已愈来愈少,在不少地区已基本绝迹,甚至连“纸马”的名称已为多数人所陌生。作为民俗艺术品,纸马自有其永久的魅力和探究的价值。
三、日本绘马 日本绘马是用于对神佛祈愿或作为奉纳之礼的俗信物品,同马的信仰与风俗密切相关。它是从活马奉纳和神马观念中演化而成的。所谓“绘马”,即在木板上绘出神马一匹(图4)或多匹,或绘佛像、七福神、人手、人足、母子、青龙、白蛇、百足、狮子、大天狗和乌天狗(图5)、生肖、宝船、人物、赤鬼和青鬼等,往往加注文字,以表祈愿。绘马一般悬挂在神社或寺庙内,以赖神佛实现大愿成就。
日本绘马有大、小之分。所谓“大绘马”,指绘马的匾额边框大于30厘米,其奉纳的目的,除了祈愿,还含有对奉纳者行为和业绩的夸示。“大绘马”常由名家绘制,具有艺术品的性质。所谓“小绘马”,即指边框小于30厘米的绘马,它作为民间信仰的产物,一般绘制比较稚拙,仅表达对神佛的依赖与祈望,或对魔怪的镇除。
日本绘马的奉纳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就已经民众化、习俗化了,现在人们用以祈愿的目标,包括交通安全、五谷丰穰、家内安全、入学如愿、商卖繁昌、除灾免难、祛病健康等,人们已习惯于在小绘马的背后亲手写上自己的心愿。
绘马的木板多选用松、衫类材质制作,其尺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别。例如,日本东北宫城县一带,在明治四年,绘马平均纵15.6厘米,横21.1厘米;明治十一年,绘马平均尺度为纵10.1厘米,横15.2厘米。
绘马的用色,有单色与多彩之分。“单色”,大多用墨,而“多彩”,则用红、绿、青、白等色。至于绘马上的文字,基本用墨笔书写。在分类上,以文字为主的绘马叫“文字绘马”,而以图画为主的绘马,则叫“图柄绘马”。
当今绘马一般在神社、寺庙出售,几乎没有民间制售者,而在江户时代,如同中国民间有“马画舖”一样(图6),日本也有专售绘马的小商贩,甚至有的肩挑步行,沿街叫卖。(图7)
日本绘马与日本人的马崇拜一脉相承,在日本的一些神社里,至今有活神马的圈养或石神马的供奉。日本人把马看作神的乘骑和祖灵的乘骑,在道祖神的祭祀、迎山神的仪式、盂兰盆节里的祭祖仪典中,均用稻草扎成藳马,以示接送神祖。所以,绘马不论是否绘出马图,都作为神佛的凭依,充当乘骑的作用,服务于庶民邀神祈愿的功利追求。
四、纸马与绘马的异同 纸马与绘马分别传承于中、日两国,纸马大约形成于唐宋之间,而绘马开始流行的平安京时代末期,相当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初这一历史阶段。可见,纸马与绘马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而绘马稍晚于纸马。二者同作为邀神祈愿的俗信物品,既有诸多的相同,又有诸多的相异。其同,展现了中日文化哲学、宗教观念、民俗生活、艺术情趣的相近;其异,则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二者之同表现在如下方面:
1、“纸马”、“绘马”均以汉字“马”为中心词,都曾以马的图形点画主题,都有“神马”的理解,并把马看作神佛和祖灵的乘骑,视其有绝地通天、交通神鬼的神能,同时也是马崇拜、马文化的自然延续。
2、二者均为俗信物品,既不是装饰用的画幅,也不是纯宗教的法物,而是亦圣亦俗,亦庄亦随,伴随着信仰风俗而承传。
3、二者均有多形制的特点:大小尺度不一,黑白、彩色兼用,图案既有程式,又有变化,并呈现出多对象、多主题的表现方式。
4、二者虽为民俗物品,但也有神职人员的参与。纸马的请用往往由道士开列神位,由事主到纸马舖请购;讲经说卷由“佛头”选定纸马;而民间丧葬超度,纸马、和尚同在。日本绘马多由神社、寺庙中的神职人员发售。但不论纸马或绘马,都未进入正规的宗教仪典,主要表现为民俗的应用。
5、二者均为民俗、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其应用与传承表现为民俗现象,其观念与追求则具有宗教的性质,而其制作与构图又是艺术的体现。
二者之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二者所用材料不同。纸马以纸张为制作材料,而绘马以木板为材料。
2、二者制作方式不同。纸马用版印的方式加工,而绘马以绘制的方式制作。
3、二者图像成分不同。纸马基本以各路神祗为图像,而绘马除了神佛、天狗、鬼怪之外,尚有宝船、人物、母子、器用等世俗内容。
4、二者图文配置不同。纸马上的文字一般仅用来注明神的名号,如“梓潼文昌帝君”、“协天关圣帝君”、“显应城隍”、“东厨司命”之类。绘马上的文字,有“奉纳”、“招福”、“奉挂御宝前”、“诸愿成就,皆令满足”等,有的还写上祈拜人的名字、祈愿的日期,以及神社的名称。
5、二者用后处置不同。纸马用后一概焚化,以纸灰的青烟作无形之马送神归去。绘马祈愿后长挂神社、寺庙中,以表愿长不断。
6、二者价值略有不同。纸马因祭后焚化,古代作品已难得一见,就连近代纸马也已成凤毛麟角。纸马作为特殊的民俗版画,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与研究的价值。绘马,尤其是小绘马,其艺术含量较低,一般难为收藏家所青睐。
7、纸马主要用于敬神,常配以香火、供品,并有相关的仪式,而绘马主要用于祈愿,无需香火、供物之类。
五、结语 纸马、绘马作为建筑在马的信仰之上的俗信物品,体现着民俗、宗教与艺术的融合。在中国纸马体系中,还有专以马为构图的“甲马”支系,《水浒》中的“飞毛腿”戴宗就因腿绑甲马而日行千里,留下了神马崇拜的印迹。可见,在北宋时纸马已十分成熟,并广为应用。中国纸马早于日本绘马,在佛教、吴服、岁时年节等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纸马可能间接影响了绘马的形成。受中国纸马直接影响的再现物是日本神社印售的“神像”,例如远野乡八幡宫的“山神”(图8)、“岁神”、“惠比须”、“八幡神”、“大国神”等。作为间接的影响物,绘马的文化背景更其复杂。
纸马与绘马是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在中日的民间信仰中十分突出。理清二者的关系,把握各自的规律,可为中日文化比较寻得新的课题,并在更多的层面上引发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纸马》,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96年版。
2、内田静马:《日本的民画》,东京理工学社,1978年版。
3、岩崎真幸:《百足绘马》,载《东北民俗学研究》第六号,1998年9月28日。
三谷一马:《江户商卖图绘》,三树书房,1975年版。 |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略论 | 一、引言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作为习见的俗信物品,体现着宗教、民俗、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融合。中国纸马属神像类木版画,以佛道之神和各路民间神祗为表现中心,而日本绘马是绘于木板上的墨画或彩画,以神佛、神马、宝船等为主题,均服务于祈愿、镇除的功用。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均以“马”定名,留下了马文化的诸多信息,涉及马的信仰、马为乘骑的联想、马与神明先祖相随、马为太阳象征等观念。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又有起源、形制、用材、应用、传承等不同,构成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二者间为影响型再现,还是平行型共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纸马、绘马同作为马文化的艺术表现,成为追踪马的信仰、马的意象,以及马有从陆地交通到时空交通神能的有趣对象。
二、何谓纸马 纸马是中国民俗版画中的特殊类型,它以道佛之神和民间俗神为表现对象,专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和礼俗仪典。纸马出现于中古时期,它亦圣亦俗,亦奇亦平,亦庄亦随,成为时越千载的俗信类民艺物品。
纸马又称“神马”、“马子”、“甲马”、“佛马”、“马纸”、“菩萨纸”等。早在北宋,就已出现专售纸马的“纸马铺”,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清明节)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叠成楼阁之状。
另,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载:
岁旦在迩, 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锺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此外,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中载有杭州的“印马”作坊,而《宋史••••礼志》记契丹贺正使为皇后成服后,亦有焚纸马、举哭事。可见,在宋辽时期纸马已遍及中国,成为民俗与官礼中的寻常之物。可以肯定地说,纸马在中国的出现决不晚于北宋。
纸马之称“马”,乃其形义与马相关。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曰:
然则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
此因马与神像同绘而称“纸马”。清人虞兆隆《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则曰:
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祭毕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此说舍形取义,把绘神佛之纸看作马,是神佛依之往来的乘骑。从现存的中国纸马看,既有画马纸上,以为“乘骑之用”者(图1),又有无马的神像,仅以纸为凭依,俨然马者。(图2)
纸马之谓“马”和刻画马形,同古人对马的神话认识和神秘信仰相关。《白虎通•封公侯》曰:“马,阳物。”《左传》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这种将马与太阳的相提并论,源自马引日车的天体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有“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之载。在这则太阳行天神话中,太阳由马车牵引,可见马、日相感相联,马遂有“阳物”、“天马”之称。天马作为“天之驿骑”,又有“天驷”之谓,而“天驷”乃星名,因有“日分为星”之说,故“天驷”实为太阳的家族。马既是“阳物”,又为“地精”。《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春秋说题辞》曰:
地精为马,十二月而生,应阴纪阳以合功,故人驾马,任重致远利天下。
由于马日相感,又能“应阴纪阳”,故能上下于天,交通天地,近神远鬼。纸马之用,正是着眼于它接天地、合阴阳之功。
纸马的神祗体系十分庞杂,可大略分为道教系、佛教系、巫神系、神话系、传说系、风俗系等支系,并可作天神、地祗、家神、物神、自然神、人杰神、道系神(图3)、佛系神等类分。
纸马的形制丰富多彩。就用色而言,有墨印单色、墨印彩绘、套色彩印等数种,其色序一般是先黒,次青,再黄,最后用红,也有作坊是先黒,次红,再绿,最后用黄。在河南朱仙镇、江苏南通等地,纸马多用紫、红、黄、绿等鲜艳色彩,而江苏无锡纸马则在版印的轮廓上用肉色、灰色、白色、红色等作渲染。就大小而言,规格不一,大者长逾六尺,小者仅巴掌见方。就用纸而言,纸马多用白纸印制,亦有用红、绿、黄等色纸制作,甚至有用黄草纸印制者。其“白纸马”多用于祭奉 ,其“彩纸马”可用于贴挂,其“草纸马”一般在祭仪中仅用于焚化。就版面处理而言,有独神图、双神图和众神图;有无边框者,有加边框者,有的顶加“帽子头”作“脊饰”,也有旁加拼纹作“边饰”;有无字图,有点明神祗名谓者,有外加戳印的装饰,亦有吉祥图案和器物的配置。
纸马作为请神、送神的凭依,一般在年节祭祀、壽诞礼俗、丧葬仪典、驱病消灾,以及讲经唱卷等俗信活动中应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迷信物品而加以破除,纸马在当今已愈来愈少,在不少地区已基本绝迹,甚至连“纸马”的名称已为多数人所陌生。作为民俗艺术品,纸马自有其永久的魅力和探究的价值。
三、日本绘马 日本绘马是用于对神佛祈愿或作为奉纳之礼的俗信物品,同马的信仰与风俗密切相关。它是从活马奉纳和神马观念中演化而成的。所谓“绘马”,即在木板上绘出神马一匹(图4)或多匹,或绘佛像、七福神、人手、人足、母子、青龙、白蛇、百足、狮子、大天狗和乌天狗(图5)、生肖、宝船、人物、赤鬼和青鬼等,往往加注文字,以表祈愿。绘马一般悬挂在神社或寺庙内,以赖神佛实现大愿成就。
日本绘马有大、小之分。所谓“大绘马”,指绘马的匾额边框大于30厘米,其奉纳的目的,除了祈愿,还含有对奉纳者行为和业绩的夸示。“大绘马”常由名家绘制,具有艺术品的性质。所谓“小绘马”,即指边框小于30厘米的绘马,它作为民间信仰的产物,一般绘制比较稚拙,仅表达对神佛的依赖与祈望,或对魔怪的镇除。
日本绘马的奉纳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就已经民众化、习俗化了,现在人们用以祈愿的目标,包括交通安全、五谷丰穰、家内安全、入学如愿、商卖繁昌、除灾免难、祛病健康等,人们已习惯于在小绘马的背后亲手写上自己的心愿。
绘马的木板多选用松、衫类材质制作,其尺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别。例如,日本东北宫城县一带,在明治四年,绘马平均纵15.6厘米,横21.1厘米;明治十一年,绘马平均尺度为纵10.1厘米,横15.2厘米。
绘马的用色,有单色与多彩之分。“单色”,大多用墨,而“多彩”,则用红、绿、青、白等色。至于绘马上的文字,基本用墨笔书写。在分类上,以文字为主的绘马叫“文字绘马”,而以图画为主的绘马,则叫“图柄绘马”。
当今绘马一般在神社、寺庙出售,几乎没有民间制售者,而在江户时代,如同中国民间有“马画舖”一样(图6),日本也有专售绘马的小商贩,甚至有的肩挑步行,沿街叫卖。(图7)
日本绘马与日本人的马崇拜一脉相承,在日本的一些神社里,至今有活神马的圈养或石神马的供奉。日本人把马看作神的乘骑和祖灵的乘骑,在道祖神的祭祀、迎山神的仪式、盂兰盆节里的祭祖仪典中,均用稻草扎成藳马,以示接送神祖。所以,绘马不论是否绘出马图,都作为神佛的凭依,充当乘骑的作用,服务于庶民邀神祈愿的功利追求。
四、纸马与绘马的异同 纸马与绘马分别传承于中、日两国,纸马大约形成于唐宋之间,而绘马开始流行的平安京时代末期,相当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初这一历史阶段。可见,纸马与绘马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而绘马稍晚于纸马。二者同作为邀神祈愿的俗信物品,既有诸多的相同,又有诸多的相异。其同,展现了中日文化哲学、宗教观念、民俗生活、艺术情趣的相近;其异,则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二者之同表现在如下方面:
1、“纸马”、“绘马”均以汉字“马”为中心词,都曾以马的图形点画主题,都有“神马”的理解,并把马看作神佛和祖灵的乘骑,视其有绝地通天、交通神鬼的神能,同时也是马崇拜、马文化的自然延续。
2、二者均为俗信物品,既不是装饰用的画幅,也不是纯宗教的法物,而是亦圣亦俗,亦庄亦随,伴随着信仰风俗而承传。
3、二者均有多形制的特点:大小尺度不一,黑白、彩色兼用,图案既有程式,又有变化,并呈现出多对象、多主题的表现方式。
4、二者虽为民俗物品,但也有神职人员的参与。纸马的请用往往由道士开列神位,由事主到纸马舖请购;讲经说卷由“佛头”选定纸马;而民间丧葬超度,纸马、和尚同在。日本绘马多由神社、寺庙中的神职人员发售。但不论纸马或绘马,都未进入正规的宗教仪典,主要表现为民俗的应用。
5、二者均为民俗、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其应用与传承表现为民俗现象,其观念与追求则具有宗教的性质,而其制作与构图又是艺术的体现。
二者之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二者所用材料不同。纸马以纸张为制作材料,而绘马以木板为材料。
2、二者制作方式不同。纸马用版印的方式加工,而绘马以绘制的方式制作。
3、二者图像成分不同。纸马基本以各路神祗为图像,而绘马除了神佛、天狗、鬼怪之外,尚有宝船、人物、母子、器用等世俗内容。
4、二者图文配置不同。纸马上的文字一般仅用来注明神的名号,如“梓潼文昌帝君”、“协天关圣帝君”、“显应城隍”、“东厨司命”之类。绘马上的文字,有“奉纳”、“招福”、“奉挂御宝前”、“诸愿成就,皆令满足”等,有的还写上祈拜人的名字、祈愿的日期,以及神社的名称。
5、二者用后处置不同。纸马用后一概焚化,以纸灰的青烟作无形之马送神归去。绘马祈愿后长挂神社、寺庙中,以表愿长不断。
6、二者价值略有不同。纸马因祭后焚化,古代作品已难得一见,就连近代纸马也已成凤毛麟角。纸马作为特殊的民俗版画,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与研究的价值。绘马,尤其是小绘马,其艺术含量较低,一般难为收藏家所青睐。
7、纸马主要用于敬神,常配以香火、供品,并有相关的仪式,而绘马主要用于祈愿,无需香火、供物之类。
五、结语 纸马、绘马作为建筑在马的信仰之上的俗信物品,体现着民俗、宗教与艺术的融合。在中国纸马体系中,还有专以马为构图的“甲马”支系,《水浒》中的“飞毛腿”戴宗就因腿绑甲马而日行千里,留下了神马崇拜的印迹。可见,在北宋时纸马已十分成熟,并广为应用。中国纸马早于日本绘马,在佛教、吴服、岁时年节等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纸马可能间接影响了绘马的形成。受中国纸马直接影响的再现物是日本神社印售的“神像”,例如远野乡八幡宫的“山神”(图8)、“岁神”、“惠比须”、“八幡神”、“大国神”等。作为间接的影响物,绘马的文化背景更其复杂。
纸马与绘马是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在中日的民间信仰中十分突出。理清二者的关系,把握各自的规律,可为中日文化比较寻得新的课题,并在更多的层面上引发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纸马》,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96年版。
2、内田静马:《日本的民画》,东京理工学社,1978年版。
3、岩崎真幸:《百足绘马》,载《东北民俗学研究》第六号,1998年9月28日。
三谷一马:《江户商卖图绘》,三树书房,1975年版。 |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略论 | 作者:陶思炎 | 一、引言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作为习见的俗信物品,体现着宗教、民俗、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融合。中国纸马属神像类木版画,以佛道之神和各路民间神祗为表现中心,而日本绘马是绘于木板上的墨画或彩画,以神佛、神马、宝船等为主题,均服务于祈愿、镇除的功用。
中国纸马和日本绘马均以“马”定名,留下了马文化的诸多信息,涉及马的信仰、马为乘骑的联想、马与神明先祖相随、马为太阳象征等观念。
中国纸马与日本绘马又有起源、形制、用材、应用、传承等不同,构成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二者间为影响型再现,还是平行型共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纸马、绘马同作为马文化的艺术表现,成为追踪马的信仰、马的意象,以及马有从陆地交通到时空交通神能的有趣对象。
二、何谓纸马 纸马是中国民俗版画中的特殊类型,它以道佛之神和民间俗神为表现对象,专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和礼俗仪典。纸马出现于中古时期,它亦圣亦俗,亦奇亦平,亦庄亦随,成为时越千载的俗信类民艺物品。
纸马又称“神马”、“马子”、“甲马”、“佛马”、“马纸”、“菩萨纸”等。早在北宋,就已出现专售纸马的“纸马铺”,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清明节)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
另,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载:
岁旦在迩, 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锺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此外,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中载有杭州的“印马”作坊,而《宋史••••礼志》记契丹贺正使为皇后成服后,亦有焚纸马、举哭事。可见,在宋辽时期纸马已遍及中国,成为民俗与官礼中的寻常之物。可以肯定地说,纸马在中国的出现决不晚于北宋。
纸马之称“马”,乃其形义与马相关。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曰:
然则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
此因马与神像同绘而称“纸马”。清人虞兆隆《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则曰:
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祭毕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此说舍形取义,把绘神佛之纸看作马,是神佛依之往来的乘骑。从现存的中国纸马看,既有画马纸上,以为“乘骑之用”者(图1),又有无马的神像,仅以纸为凭依,俨然马者。(图2)
纸马之谓“马”和刻画马形,同古人对马的神话认识和神秘信仰相关。《白虎通•封公侯》曰:“马,阳物。”《左传》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这种将马与太阳的相提并论,源自马引日车的天体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有“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之载。在这则太阳行天神话中,太阳由马车牵引,可见马、日相感相联,马遂有“阳物”、“天马”之称。天马作为“天之驿骑”,又有“天驷”之谓,而“天驷”乃星名,因有“日分为星”之说,故“天驷”实为太阳的家族。马既是“阳物”,又为“地精”。《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春秋说题辞》曰:
地精为马,十二月而生,应阴纪阳以合功,故人驾马,任重致远利天下。
由于马日相感,又能“应阴纪阳”,故能上下于天,交通天地,近神远鬼。纸马之用,正是着眼于它接天地、合阴阳之功。
纸马的神祗体系十分庞杂,可大略分为道教系、佛教系、巫神系、神话系、传说系、风俗系等支系,并可作天神、地祗、家神、物神、自然神、人杰神、道系神(图3)、佛系神等类分。
纸马的形制丰富多彩。就用色而言,有墨印单色、墨印彩绘、套色彩印等数种,其色序一般是先黒,次青,再黄,最后用红,也有作坊是先黒,次红,再绿,最后用黄。在河南朱仙镇、江苏南通等地,纸马多用紫、红、黄、绿等鲜艳色彩,而江苏无锡纸马则在版印的轮廓上用肉色、灰色、白色、红色等作渲染。就大小而言,规格不一,大者长逾六尺,小者仅巴掌见方。就用纸而言,纸马多用白纸印制,亦有用红、绿、黄等色纸制作,甚至有用黄草纸印制者。其“白纸马”多用于祭奉 ,其“彩纸马”可用于贴挂,其“草纸马”一般在祭仪中仅用于焚化。就版面处理而言,有独神图、双神图和众神图;有无边框者,有加边框者,有的顶加“帽子头”作“脊饰”,也有旁加拼纹作“边饰”;有无字图,有点明神祗名谓者,有外加戳印的装饰,亦有吉祥图案和器物的配置。
纸马作为请神、送神的凭依,一般在年节祭祀、寿诞礼俗、丧葬仪典、驱病消灾,以及讲经唱卷等俗信活动中应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迷信物品而加以破除,纸马在当今已愈来愈少,在不少地区已基本绝迹,甚至连“纸马”的名称已为多数人所陌生。作为民俗艺术品,纸马自有其永久的魅力和探究的价值。
三、日本绘马 日本绘马是用于对神佛祈愿或作为奉纳之礼的俗信物品,同马的信仰与风俗密切相关。它是从活马奉纳和神马观念中演化而成的。所谓“绘马”,即在木板上绘出神马一匹(图4)或多匹,或绘佛像、七福神、人手、人足、母子、青龙、白蛇、百足、狮子、大天狗和乌天狗(图5)、生肖、宝船、人物、赤鬼和青鬼等,往往加注文字,以表祈愿。绘马一般悬挂在神社或寺庙内,以赖神佛实现大愿成就。
日本绘马有大、小之分。所谓“大绘马”,指绘马的匾额边框大于30厘米,其奉纳的目的,除了祈愿,还含有对奉纳者行为和业绩的夸示。“大绘马”常由名家绘制,具有艺术品的性质。所谓“小绘马”,即指边框小于30厘米的绘马,它作为民间信仰的产物,一般绘制比较稚拙,仅表达对神佛的依赖与祈望,或对魔怪的镇除。
日本绘马的奉纳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就已经民众化、习俗化了,现在人们用以祈愿的目标,包括交通安全、五谷丰穰、家内安全、入学如愿、商卖繁昌、除灾免难、祛病健康等,人们已习惯于在小绘马的背后亲手写上自己的心愿。
绘马的木板多选用松、衫类材质制作,其尺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别。例如,日本东北宫城县一带,在明治四年,绘马平均纵15.6厘米,横21.1厘米;明治十一年,绘马平均尺度为纵10.1厘米,横15.2厘米。
绘马的用色,有单色与多彩之分。“单色”,大多用墨,而“多彩”,则用红、绿、青、白等色。至于绘马上的文字,基本用墨笔书写。在分类上,以文字为主的绘马叫“文字绘马”,而以图画为主的绘马,则叫“图柄绘马”。
当今绘马一般在神社、寺庙出售,几乎没有民间制售者,而在江户时代,如同中国民间有“马画铺”一样(图6),日本也有专售绘马的小商贩,甚至有的肩挑步行,沿街叫卖。(图7)
日本绘马与日本人的马崇拜一脉相承,在日本的一些神社里,至今有活神马的圈养或石神马的供奉。日本人把马看作神的乘骑和祖灵的乘骑,在道祖神的祭祀、迎山神的仪式、盂兰盆节里的祭祖仪典中,均用稻草扎成藳马,以示接送神祖。所以,绘马不论是否绘出马图,都作为神佛的凭依,充当乘骑的作用,服务于庶民邀神祈愿的功利追求。
四、纸马与绘马的异同 纸马与绘马分别传承于中、日两国,纸马大约形成于唐宋之间,而绘马开始流行的平安京时代末期,相当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初这一历史阶段。可见,纸马与绘马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而绘马稍晚于纸马。二者同作为邀神祈愿的俗信物品,既有诸多的相同,又有诸多的相异。其同,展现了中日文化哲学、宗教观念、民俗生活、艺术情趣的相近;其异,则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二者之同表现在如下方面:
1、“纸马”、“绘马”均以汉字“马”为中心词,都曾以马的图形点画主题,都有“神马”的理解,并把马看作神佛和祖灵的乘骑,视其有绝地通天、交通神鬼的神能,同时也是马崇拜、马文化的自然延续。
2、二者均为俗信物品,既不是装饰用的画幅,也不是纯宗教的法物,而是亦圣亦俗,亦庄亦随,伴随着信仰风俗而承传。
3、二者均有多形制的特点:大小尺度不一,黑白、彩色兼用,图案既有程式,又有变化,并呈现出多对象、多主题的表现方式。
4、二者虽为民俗物品,但也有神职人员的参与。纸马的请用往往由道士开列神位,由事主到纸马铺请购;讲经说卷由“佛头”选定纸马;而民间丧葬超度,纸马、和尚同在。日本绘马多由神社、寺庙中的神职人员发售。但不论纸马或绘马,都未进入正规的宗教仪典,主要表现为民俗的应用。
5、二者均为民俗、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其应用与传承表现为民俗现象,其观念与追求则具有宗教的性质,而其制作与构图又是艺术的体现。
二者之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二者所用材料不同。纸马以纸张为制作材料,而绘马以木板为材料。
2、二者制作方式不同。纸马用版印的方式加工,而绘马以绘制的方式制作。
3、二者图像成分不同。纸马基本以各路神祗为图像,而绘马除了神佛、天狗、鬼怪之外,尚有宝船、人物、母子、器用等世俗内容。
4、二者图文配置不同。纸马上的文字一般仅用来注明神的名号,如“梓潼文昌帝君”、“协天关圣帝君”、“显应城隍”、“东厨司命”之类。绘马上的文字,有“奉纳”、“招福”、“奉挂御宝前”、“诸愿成就,皆令满足”等,有的还写上祈拜人的名字、祈愿的日期,以及神社的名称。
5、二者用后处置不同。纸马用后一概焚化,以纸灰的青烟作无形之马送神归去。绘马祈愿后长挂神社、寺庙中,以表愿长不断。
6、二者价值略有不同。纸马因祭后焚化,古代作品已难得一见,就连近代纸马也已成凤毛麟角。纸马作为特殊的民俗版画,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与研究的价值。绘马,尤其是小绘马,其艺术含量较低,一般难为收藏家所青睐。
7、纸马主要用于敬神,常配以香火、供品,并有相关的仪式,而绘马主要用于祈愿,无需香火、供物之类。
五、结语 纸马、绘马作为建筑在马的信仰之上的俗信物品,体现着民俗、宗教与艺术的融合。在中国纸马体系中,还有专以马为构图的“甲马”支系,《水浒》中的“飞毛腿”戴宗就因腿绑甲马而日行千里,留下了神马崇拜的印迹。可见,在北宋时纸马已十分成熟,并广为应用。中国纸马早于日本绘马,在佛教、吴服、岁时年节等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纸马可能间接影响了绘马的形成。受中国纸马直接影响的再现物是日本神社印售的“神像”,例如远野乡八幡宫的“山神”(图8)、“岁神”、“惠比须”、“八幡神”、“大国神”等。作为间接的影响物,绘马的文化背景更其复杂。
纸马与绘马是既相联系,又有离异的文化现象,在中日的民间信仰中十分突出。理清二者的关系,把握各自的规律,可为中日文化比较寻得新的课题,并在更多的层面上引发深入的思考。年版。
|
h4v6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