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在八旗:东北的“站人”

[复制链接]
汉室宗亲 发表于 2012-4-9 12:37:1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97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他们是现在的东北人。清朝时期,作为汉军八旗的特殊部分,世代看守东北交通线上各驿站,在社会底层为维系东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守卫东北边防做出了上百年的贡献。 东北的“站人”来自云南。是吴三桂叛乱失败后被俘的官兵,发配到东北,充任各驿站的兵丁。世代从事这个职业,不能转行。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世代担任养路、护路班工人兼服务站人员。其实现代的这个行业,多数也是世代相传的。特别是青藏线、川藏线等艰苦地区。   驿站的站丁及其家属习惯上称为站人。站人多是汉族, 本身辽宁、山东、河南、河北人很多,也有少数是原籍云南、贵州的汉族人。极少数是苗族。有趣的是,由于吴三桂的队伍降清前本来是明朝的“关宁铁骑”,本来就有大量的东北人。所以,这些人可以算东北人打到云南,又发配回了东北老家。这一来一回,成为了把西南民族文化传播到东北地区,又在几百年的岁月中,不断满化、蒙化的一个特例。民国后,又再次汉化回来。真是复杂的民族现象。 和正宗八旗一样,他们把当地的其他汉人,称之为“民人”。但是,其自身待遇,又远远不及普通旗人。清朝对站丁及其后代规定三不准:一不准当官,站丁最大的出息只能在本站当个笔帖;二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三不准离开驿站百里,越百里者即为叛逃。所以,只能永远算是被编入旗籍严加看管的世代战俘而已。 由于男人是替朝廷在驿站服务的主力,所以种地和家内一切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不仅忙于田间,而且要围着锅台、井台、碾台转,特别是夏、秋季,要整天挽起裤腿、光着脚板在田里干活。和云贵汉人妇女不同,她们学习东北民族世代不缠足的习惯,但穿着整洁、讲究,头发梳得光亮美观。站人一般不与外面的汉人(民人)通婚,直到光绪三十四年站人还籍于民后,才打破了这种陈规。   解放后,驿站站丁的人口与日俱增,由当初的几户、二十几户,发展成了今天数千和数万人口的乡镇。比如黑龙江肇源县境内六处台站都是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茂兴镇八千多口人中站人约六千人,占四分之三。新站镇有人口一万二千人,站人约六千,占二分之一。古鲁站有三千人口,站人约千余,占三分之一。头台站有四千三百人,站人占一半。二站有人口四千人,站人占五分之一。三站建站时只有九名站丁,其中五名有家室,四名单身。现已发展到五千多人,站人千余,占四分之一。    站人由于受周边汪洋大海一般的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的熏染,至今仍保留特有的生活习惯。但总的来看,其各方面传统生活习惯类似被汉化了的北方满族人。 清、民国时期,站上人结婚仪式与普通汉人有所不同。结婚吉日,男方并不迎娶,由女方家送亲,并随同花轿赠送新郎饺子等食物。结婚当天,不酬答客人,新郎率新娘同拜祖墓。返回后,新娘必须在炕上“坐福”一天,第二天下炕,然后设宴款待宾朋。伪满时期,站上人结婚仪式大体与普通汉族人趋于一致,只有赠饺子、拜祖墓两项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站人标准的小康之家一般有三间房,房是土墙,房盖的四角和屋脊两端用泥土制成翘首状——这是区分“站人”和“民人”的最基本的标志。在三间屋中,东屋为大,西屋为小,这两间屋里住人,中间屋是厨房,被称为“外屋地”。东、西屋内有转圈炕,炕沿的上方是放幔帐的杆子,点灯的时候幔帐要放下来,老人先上炕歇了,晚辈才能躺下。 h4v6s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