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K
发表于 2020-11-11 10:23:02
关于马球起源地的争论/ @6 A8 p e# a) ^8 D9 y
以前有几种说法:
9 o: c! g- j1 L5 P一说是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6 z/ c" R; ~0 @- t+ m
一说是公元后6世纪的吐蕃即西藏 以上两说相差近1200年!
3 o" ]8 _& k1 ~& x% q6 C3 F8 I% } b还有一说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内地,即公元后2世纪,拿出的理由只是一句模糊的诗文——“连翩击鞠壤”。
3 B8 n/ ?, {" E1 W( I6 A6 B+ f更有考古界在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了几个皮球和一个木头拐子,鉴定为2800至2400年马球实物,反映出2800年前该地居民已广泛开展马球运动。2800年的概念就是比孔夫子还要早300年! 年代有些惊人
吐鲁番出土
" D5 j! s5 X' k8 c' p( j" S3 M/ {" K9 ^5 [+ V
7 B9 B7 n7 w# q$ X
/ n' D2 x: n. f8 _8 K6 O) K9 \
, @ c# T4 I7 F. I4 x
: g7 f/ H& f- E# m9 Y: J, x4 c; i+ S& V" Q% d D
到此为止,关于“起源地”的争论,已进入“传播史”的初级讨论阶段。
) z" Q" s* R) c( o5 S! Z/ l, f/ q6 M4 C+ a
主张波斯说的国内学者认为:汉字中的"球"或“毬”字,来源于波斯语! 真是开眼界了, 其代表人物向达与罗香林先生,他们在作品《长安打球小考》与《唐代波罗球戏考》中言之凿凿地指出,自唐以后,中国开始流行打马球运动,才有了“球”字,中国典籍中的“球”字,竟然是古波斯语guy字的音译。 ^; R# ?/ s7 T: ] ~2 B+ O9 F* s
不过冷静地想想,这个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现代汉语中及早期白话中的外来词汇多少总是有的,现代汉语将古汉语的许多字义都转移或者弱化了, 而且引进了很多新词汇, 将古汉语改造的面目全非,不胜枚举, 就拿”爸妈哥姐”这几个最日常的词汇来说,也并非咱汉语所固有, 在上古汉语中对应的分别是“父母兄姊”, 爸妈哥姐显然是从西部或北方传播过来的世界语词汇,这几个亲属称谓词在很多民族语言中的发音都很相似。 甚至现代汉语的疑问词“吗”也来源于阿尔泰语系,我知道哈萨克语的疑问句也是用“吗?”用法和汉语竟然一样! 而上古汉语应该是”乎?” 那么这个“球”字,如果在上古汉语中没有出现过的话,则外来可能性很大。
( \: L0 O6 b' m6 \5 D4 n
! A/ @: L: k! ?0 \3 i, d 西藏起源说,即吐蕃说,主要代表人物是阴法鲁先生(不知是阴法唐的甚么人),他认为英语Polo发音来源于藏语的“波郎”(polon)或藏语的pulu,而藏语的波郎就是线绳绕成的球。故得出结论,马球运动产生于西藏。的确是这样,藏语至今将足球叫做”甘其波罗“,意为脚踢的马球。 阴发鲁的这个发现,揭示了西藏在马球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但还没有追溯到源头。 $ s# B' r$ A% ^( F6 \/ g0 e3 X) N
唐代进士封演,著有《封氏闻见录》十卷,“语必征实,足资考证“ 以记录唐代掌故的真实性著称, 其中记载: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打毬,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郡蕃街里打毬,欲令朕见,此蕃疑朕爱此,聘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亦自诫。明智的唐太宗识破有人企图迎合自己的爱好,怕是另有所谋。于是焚了自己心爱的马球以自诫,以国事政务为重,坚决不上当! (打毬即今天说的打马球,可见马路本来是马走的路 球本来就专指马球)
# u! T& V- {" |+ D8 M, Z3 E- `& L# ?6 P)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