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马友
Space
文库
图片
视频
研究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您好!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马友联盟
»
论坛
›
新闻综合区
›
时事评论-政策法规
›
图片
›
《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附全.. ...
发表新帖
《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附全...
[复制链接]
冷蹄无疆
发表于 2021-12-31 11:40:22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77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日前,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从体育领域供需两端发力,全面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体育消费动能,更好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7%;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049.5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641.79亿元,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7年的162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71亿元,增长了21%;人均体育消费从2017年的2028元提高到2019年的2442元。南京、苏州、常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28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0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3个体育类省级特色小镇,认定三批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规划》科学描绘了“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蓝图,确定了建成全国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体育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引领区、体育消费创新发展先导区的目标定位。《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新增3至5家体育类上市公司,创建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等若干发展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六大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补强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重点产业链;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体育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江苏体育制造品牌;深化体教、体卫、体旅融合发展,拓展体育融合发展产业链;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数字体育经济,持续推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二是优化发展布局,推动沿江、沿海、沿运河、沿太湖以及黄河故道、淮河、洪泽湖、高邮湖、沿宁杭线、沿东陇海线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支持发展体育产业特色城市和特色功能区,推动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提升体育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三是围绕需求导向,创新体育消费供给,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质效,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态;开展体育消费试点,支持推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重点选择一批县(市、区)作为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完善体育消费政策,优化体育消费券发行方式,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全面促进体育消费。
四是做强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壮大职业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增强体育市场活力。
五是完善载体平台,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各类载体升级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健全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体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能级。
六是深化改革创新,激活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严格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审批和管理,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标准在体育领域的有效供给和普及应用;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体育产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规划》设置了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主要目标、户外运动产业振兴工程、体旅融合发展提升工程、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社会体育俱乐部促进工程、体育产业载体升级工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等7个专栏。《规划》还从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政策落实和服务、强化多元发展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持续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将共同做好《规划》组织实施、跟踪督促和监测评估,扎实推动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以下为规划全文:
《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为统筹规划“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江苏体育产业坚持融入中心大局,厚植特色优势,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1、规模体量不断扩大。
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7%;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049.5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641.79亿元,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0%;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2%。
2、市场主体持续壮大。
省、市体育产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江苏金陵体育、淮安共创草坪成功在主板上市,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在新三板上市。2019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体育产业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36572个,较2015年底增长了145%。设立省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
3、发展活力显著激发。
体育赛事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举办国际性赛事366场、全国性赛事578场,办赛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三大球职业联赛蓬勃发展,以马拉松、自行车等项目为代表的品牌赛事显示出强劲的消费拉动作用。南京、苏州、常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28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0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3个体育类省级特色小镇,认定三批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
4、体育消费明显扩容。
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7年的162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71亿元,增长了21%;人均体育消费从2017年的2028元提高到2019年的2442元,占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各级各类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5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有序推进,场馆运营效能和活力显著提升。
5、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省级出台各类体育产业政策20余项,制定“江苏体育产业15条”纾困政策,编印《江苏体育企业发展服务政策指引》。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4.96亿元支持571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67.71亿元,财政投入乘数达1:33.8。自2017年起每年向全省健身群众发放5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成功举办5次江苏体育产业大会。发布《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长三角以及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等区域体育产业合作有序开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存在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占比较低,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高端体育品牌,体育产业载体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体育产业政策落地还不到位等问题。这些短板和问题必须加大力度、综合施策、系统解决。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也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根本要求,提供路径指引;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和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远景目标,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居民消费扩容升级、健身健康需求持续增长,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江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多项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和深入实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江苏体育强省建设稳步推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资源集聚、优势显著、活力迸发,为体育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必须更加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辐射面广、经济带动性强的独特优势,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作出贡献;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新阶段体育需求不断增长态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用好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消费和多样化体育产品的需求;必须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迭代的机遇,推动体育产业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建设高标准体育市场体系,全面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构筑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体育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持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为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体育强省、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不断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体育产品和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规划、标准引导和市场监管,提高服务体育企业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
——坚持消费引领。立足服务扩大内需战略,顺应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转变趋势,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传统体育消费,培育新兴体育消费,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加快构建体育消费新生态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激活体育产业体制机制,推动制度体系与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把创新摆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增强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营造体育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坚持开放融合。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快构建“体育+”“+体育”的发展新格局。深化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等行业融合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城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高水平融入国际循环。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全国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体育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引领区、体育消费创新发展先导区,体育产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更加突出、争做示范。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以上。
专栏1:
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展望2035年,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全国领先,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完善,体育产业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的重要标志。
三、突出重点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形成体育产业强链,提升体育产业体系竞争力。
(一)壮大体育服务业重点产业链。推动体育服务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体育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产业链,培育超过10项国际体育精品赛事,打造“赛事江苏”体育品牌和10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体育竞赛表演骨干企业和专业体育赛事运营商,构建赛事策划、开发、运营、服务、营销和推广全产业链。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链,
重点布局水上、山地户外、冰雪、航空、马拉松、自行车、击剑、马术、汽摩、电子竞技等引领性强的新兴时尚运动项目
,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拓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健身连锁品牌,鼓励发展健身工作室、智慧健身房等新业态。着力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产业链,围绕机制创新、功能提升,拓展场地供给、健身服务、赛事开发、培训服务等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体育培训产业链,完善装备供给、课程开发、招生组织、培训服务、宣传推广等一体化服务,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培训产品。扶持体育中介咨询、创意营销、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领域发展。推进责任体育彩票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动水平、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服务领域标准规范。
专栏2:
户外运动产业振兴工程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提升户外运动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创新链效能,健全现代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全方位打造江苏户外运动产业品牌,建成全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户外运动消费高品质发展引领区。
大力发展水上、山地户外、冰雪、航空、马拉松、自行车、马术、汽摩等户外运动项目,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体育文化、器材装备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加大足球运动产业开发力度,推动滑板、攀岩、冲浪等新入奥项目发展。鼓励发展以时尚运动项目为特色和主题的体育旅游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打造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品牌活动。拓展户外运动与旅游、农业、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培育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体育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江苏体育制造品牌。鼓励发展体育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体育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运动装备、冰雪装备器材、家庭小型健身器材的研发与制造。支持产业链龙头体育企业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终端产品等环节延伸,拓展设计、研发、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体育用品电商平台。强化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
(三)拓展体育融合发展产业链。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抓住“双减”政策实施机遇,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课后托管、体育活动组织等提供服务,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深化体卫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运动健身促进慢病防治、康复医疗纳入体育消费券使用范围,开展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鼓励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建设体医融合健康驿站或健康小屋。深化体旅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创建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骨干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栏3:
体旅融合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江苏省深化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创新项目,扶持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体育类特色小镇等各类载体空间,植入特色文化内容,融入旅游休闲功能,打造综合性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空间。承办组织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举办江苏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编制江苏体育旅游地图,推介发布江苏时尚体育好去处。
(四)提高体育产业数字化水平。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机遇,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体育会展博览、体育旅游等业态“上云用数赋智”。加快网络传媒、信息技术、数字文化、电子竞技等领域创新体育内容与服务形态,支持互联网传媒企业打造体育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体育资源传播平台,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鼓励发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数字运动。培育数字体育经济,建设融合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数字体育平台,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信息化水平。
四、优化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体育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全省国土空间体系功能定位和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特色,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更高水平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一)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沿江地区统筹发展高端体育制造业和高水平体育服务业,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创新带,继续走在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前列。沿海地区依托山、海、岛、沙滩、生态湿地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沿海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沿海体育产业带,成为新的体育产业增长极。沿运河地区突出体育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先,开发体育与旅游、文化、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多层次体育产品和项目,建设高品位体育文化长廊和特色体育产业基地。沿太湖地区依托生态水域资源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市产业发展优势,深化区域体育产业联动以及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湖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水平。黄河故道、淮河、洪泽湖、高邮湖等地区,利用特色运动项目、生态休闲等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和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沿宁杭线、沿东陇海线等地区利用山地、丘陵等资源,大力发展山地、高空、户外运动休闲和生态体育旅游产业。
(二)发展体育产业特色城市。支持南京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无锡市建设智慧体育城市,徐州市建设国际武术文化名城,常州市建设运动健康城市,苏州市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连云港市建设山海体育休闲城市,盐城市建设湿地体育城市,宿迁市建设时尚体育城市。以国家和省体育产业基地重点县域为基础,充分挖掘各地发展潜力,形成一批基础好、创新优、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重点县(市、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运动项目,打造地方特色品牌赛事“名片”,培育优势体育产业集群。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体育文创、体育街区、体育总部与商务中心等特色功能区,推动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特色乡镇升级发展,形成服务周边、带动发展的新支点。
(三)推进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深化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同办好“长三角”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以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长三角体育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大运河文化带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大运河系列赛品牌,培育大运河文化带体育产业集群。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五、围绕需求导向,全面促进体育消费
积极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活力。
(一)创新体育消费供给。补齐体育设施短板,引导推动各地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质效,充分利用城乡边角地、老旧街区、闲置厂房等新建改建健身设施,支持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冰雪场馆、户外运动营地等新型体育设施。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和商业变革趋势,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场景等体育消费新热点,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引导县(市、区)推动体育、商贸、文旅、餐饮等行业融合,进一步活跃农村体育消费市场。鼓励开展体育嘉年华、体育大卖场、体育消费季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主题活动,拓展节假日体育消费和夜间特色体育消费。
(二)开展体育消费试点。促进要素资源和政策措施向试点区域聚焦,支持推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立起扩大体育消费的有效制度,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打造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体育消费样板区和先行区。重点选择一批县(市、区)作为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以点带面推动体育消费增量提质。鼓励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加速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推进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等消费新载体建设。总结推广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体育消费促进模式。
(三)完善体育消费政策。鼓励各地以发放体育消费券、现金补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场馆设施等方式,引导体育消费需求释放。完善体育消费券发行方式,放大“乘数效应”。健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政策,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学校体育设施。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创新,鼓励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支持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
六、做强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让体育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涌流。
(一)做强骨干体育企业。强化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壮大以骨干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体育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龙头体育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采取投资、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到2025年,新增3至5家体育类上市公司。
(二)促进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推动中小微体育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鼓励发展专业化程度高的赛事运营企业,支持健身服务企业连锁经营,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微体育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构建一批体育众创空间。利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宣传推介江苏知名体育企业和产品,放大品牌效应。
专栏4:
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推进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提升服务体育企业和产业发展能力。发挥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作用,构建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络机制,精准对接帮助体育企业解决难题。完善政策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体育产业大会等各类平台,促进体育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精准贯通。常态化举办全省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对所有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实行首办负责、100%限期反馈,形成工作闭环。
(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加快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发展,形成新的发展载体和消费热点。引导社会体育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强、服务优、信誉好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发挥好省发展体育基金会作用。
(四)壮大职业体育俱乐部。规范专业体育资源参与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专业训练和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方式,激发职业体育市场动能。提高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竞技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职业俱乐部,推动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贯彻《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持续推进足球改革发展。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完善职业体育赛事运作、场馆运营、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无形资产开发及纪念品特许经营等一体化运作与服务。
专栏5:
社会体育俱乐部促进工程实施《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以培养运动兴趣和技能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扶持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培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将社会体育俱乐部纳入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体育消费券重点扶持领域,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市场主体,鼓励开展全民健身与培训服务、举办赛事活动。支持推动社会体育俱乐部优化运营管理与组织模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七、完善载体平台,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能级
加强标准引领和动态管理,引导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各类载体升级,构建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撑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壮大体育产业基地实力。发挥苏南(县域)、武进、宜兴、张家港、建邺、溧水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加快培育特色鲜明、集聚引领效应强的综合类体育产业基地、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加强各类体育产业基地评选认定、动态管理和评估,丰富服务功能,推动升级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基地扶持激励政策,在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升级发展。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业态优化、功能拓展、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省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切实发挥体育与商贸、教育、文旅、健康等业态融合叠加效应。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经认定为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场馆,优先列为省体育消费券定点服务场所。
专栏6:
体育产业载体升级工程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单位)申报创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拓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支撑作用强的高质量创新载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坚持标准引领,强化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功能区)等各类载体提升功能、拓展业态、升级发展。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体育休闲方向特色小镇。
(三)健全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发展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体育产业智库,支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体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实现体育产业资源交易信息在线发布、交易签约组织、交易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鼓励打造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检测认证、大数据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高水平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支持办好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论坛,创办江苏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各地积极举办各类体育产业展会、论坛等活动。
八、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激活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形成开放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激活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办队权、办赛权等更多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能让社会承接的职能逐步转交社会,最大限度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发挥好财政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促进各行业体育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场馆设施建设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联办共建省优秀运动队,投资运营职业体育、振兴发展“三大球”项目。
(二)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寻求场馆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效平衡点。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完善多元功能、提升运营效益,打造观赛、健身、消费、社交体验新场景。推动各地结合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老体育中心改造,改善条件、完善功能、提供优质服务。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体育场馆运营团队,规范委托经营模式。加快智慧体育场馆建设。
专栏7:
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力解决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方面的不足和短板问题,到2022年,建立充满活力、运行高效、更加开放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系,带动全省建成10-12个体育场馆类服务综合体。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专项资金实施细则》,探索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财政资金补助方式,动态跟踪评估场馆试点前、试点后的综合效益、群众满意度等。积极探索体育消费券在试点场馆发放使用方面的实践,从需求侧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扩大体育消费的措施,提升试点工作对促进体育消费的作用。
(三)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推动修订《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严格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审批和管理。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切实加强体育领域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建立风险评估评价和检查督查制度,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场所、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公共体育场馆、户外运动等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标准在体育领域的有效供给和普及应用,鼓励龙头体育企业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完善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制度。
(四)提升开放水平。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体育产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引导体育企业做精做深国内市场,促进市场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实现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打造跨境产业链。开展“一带一路”体育产业项目和体育赛事合作,探索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体育机构、健身连锁品牌等。鼓励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江苏)片区探索扩大体育领域开放。扩大体育服务贸易规模。
九、完善促进机制,持续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发展促进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和发展服务,健全发展支撑体系,以优质环境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各地要加强党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统筹推进和督促落实。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跟踪督促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扎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策落实和服务。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融合落实机制,推动国家和省各类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用好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体育消费券等政策工具,更好促进产业升级、消费提质、创新发展。鼓励创新体育金融服务,推动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引导保险机构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针对性体育保险产品。建立健全政企沟通联络机制,促进资源对接、项目对接、平台对接,强化体育产业资源要素共建共享,提高精准化便利化服务水平。
(三)强化多元发展支撑。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产学研协作、高层次平台集聚等方式,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完善体育产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快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加强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发展运行情况统计与监测,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发布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体育产业领域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体旅融合
,
体育公园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马术网
马友联盟
马术产业联盟
马产业投资建设咨询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我们的团队
版权声明
广告合作
合作推广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