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救灾,牵动全体中国民众的心。捐款、献血之余,站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审视、思考此次地震的整个救灾过程,会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和经验要总结。 灾区的道路被毁,天气情况的十分恶劣,阻碍了通往灾区的所有的道路。在这种刻不容缓的时刻,如果我们的部队还保留着供运输用的马队,情况会是怎样?道路被毁,即便救援人员可以徒步经过穿越到达现场,在没有器具(就不要说设备了)的情况下当如何救助被埋在瓦砾中的幸存者?将如何现场救治那些伤者。拼人力的结果,只能是增加新的伤员。中国有古话:手艺强,不如家什妙。救灾也一样,血肉之躯如何抵挡钢筋水泥的虎狼之师。 如果有马队(当然其中会有骡子)就可将急用的药品和器具(如千斤顶一类的小型救助工具)运入灾区现场,实施有效地救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总后勤部为当时的军马制定的标准是:乘驮兼用,以驮为主,能驮100公斤,能走山路………。现在看来这个标准是很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中国的三分之二是山地,在自然灾害,天气恶劣,能源补给无法支持的情况下,作战、救灾可以依靠的只有畜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或者是唯一标准。和平年代,我军仍然应该保证有小规模的马匹(骡子),保证特殊情况下的骑乘(通讯)、运输之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温总理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重要的了。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