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额尔墩敖包建于1753年(清乾隆八年),由十三个敖包组成。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九个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现在的苏木,相当于乡)。额尔墩敖包祭祀日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祭敖包时,首先点燃香火,同时祭品献于祭坛之上。然后由八个勇士骑八匹白马顺时针走三圈,(可绕十三个敖包,也可绕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下来许个心愿。)绕三圈之后把哈达系在敖包围繩之上,然后到祭坛右侧,喝奶酒,吃奶食。喝酒时要用无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将酒轻洒大地。吃奶食时,要将第一口敬献敖包。 额尔墩敖包山的前台阶一共有171阶(由19个9组成,171相加也是9)。中间大敖包后还有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属于日月同辉。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 姑娘呦,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敖包相会》中描绘的月桂中天,有 情人相约在敖包前互诉衷肠的美好意境,曾使多少热恋中的男女迷恋倾倒 敖包,汉语意为“石堆”。早在2000多年前,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 匈奴人,就用石头堆成路标或牧场的界标,以此在浩瀚的草原上辨识方向, 区分游牧交界之所在。后来,游牧民族把敖包当做神灵的住所来祭祀。敖 包有大有小,有的选用上好材料精雕细刻,有的随手捧来附近的石块堆砌, 但无论怎样,在蒙古民众心目中都有着同样圣洁的位置。 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的额尔敦敖包山雄锯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 外的交界处,形状恰如一顶武士的头盔,独立于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 原。山上的敖包,无论从它所居位置的显要,建筑规模的宏大,还是在华 北地区的知名度来讲,都堪称敖包之最。市区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 线正对着山顶中央的敖包,山前是清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贝子古刹贝子庙 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山北,潺潺的锡林河依山流淌, 碧波般的草原一望无垠,勾勒出美不胜收的塞外画卷;山顶,有建于清代 的巨型敖包13座(中间一座尤其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满插柳条,中 央立有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 各敖包间有条条吉祥彩带相连,其景象庄严、肃穆、神圣,蔚为壮观。当 地人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起的小山,先人们才在这里建了敖包;有 了敖包山,才有了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锡林 浩特市。
[原创]十三敖包九勇士——祭祀锡林浩特额尔敦敖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2 11:18:17编辑过]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