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神医”毛里夏力甫·哈帕

[复制链接]
骑墙头 发表于 2010-3-29 15:16: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46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阿勒泰大草原中部,有一座美丽的边境县--福海,因境内有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而得名,在这个人口仅9.6万,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0.3%的小县城里,却出了一个家喻户晓、人人赞誉的名人。30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神医”的美誉,更以无私奉献的热忱受到人们的敬重,他就是福海县阿尔达乡卫生院退休医生毛里夏力甫·哈帕。

    “我是哈萨克族医生,从小就生长在牧区,只有为牧民服务,我才感觉到踏实”

    1954年4月,毛里夏力甫·哈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民间哈医家里,12岁便随父亲四处给人看病,长期的行医经历不仅使他了解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纯朴和贫困,更坚定了他将毕生交给牧区的信念。1975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疆中医学院,当时,他婉言拒绝了自治区卫生厅领导挽留他在乌鲁木齐市专攻中医药研究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乌伦古湖畔。起初,他被安排在了县人民医院,可仅三个月后,就主动要求到哈萨克族占80%的阔克阿尕什乡卫生院工作。面对院领导难以置信的目光,他说:“我们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牧民生了病一般不会到县上医治,我是哈萨克族医生,也熟悉牧区情况,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从此,在广衷的草原上,在起伏的丘陵中,无论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匹枣红马驮着一个瘦长的身影背着药箱若隐若现,逶迤前行,这一去,就整整用了30年!

    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福海冬牧场的牧民们不会忘记,毛医生不顾这里麻疹横行的危险,每年都骑着马巡诊每一个毡房牧民的义举;齐干吉迭乡牧业三队的加纳古丽至今仍然记忆犹新,1984年9月2日,当她和丈夫放牧时,丈夫突患心肌梗塞,孤立无援的她守在生命危在旦夕的丈夫身边无助地痛哭时,是在牧场巡诊的毛医生骑马赶到挽救了丈夫的性命;阔克阿尕什乡牧业六队的牧民扎曼别克不会忘记,1989年3月,在远冬牧场放牧的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正是毛医生用哈医神奇的接骨法,用一张羊羔子皮保住了他的残断的右臂......

    在绵长而艰苦的行医岁月里,毛里夏力甫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哈萨克族自然村,他熟悉那里每一顶帐篷,每一座毡房,经他诊治的各族患者数以万计,数以千计的疑难杂症患者在他手上得到了救治!“医者父母心”,几十年间,他为各族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达10余万元。走进毛医生的家,足足挂满了两间屋子的锦旗,每一面锦旗不仅在讲述着一个动情的故事,也见证着毛医生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

    为了使哈医这个来自民间的医学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牧区群众服务,毛医生从未放弃对哈医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凭借游走于农牧区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和细心搜集民间偏方予以整理,由他编撰的《哈萨克诊治》、《哈萨克民间疗法(哈萨克文)》等书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获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医药学会第一届第五次年会学术交流特等奖。他编撰的论文《哈医及其对医学做出的贡献》荣获伊犁州哈医学会第一届第四次年会论文交流三等奖。

    “哈医是一门神奇的医学,治病救人是我的本份,哪怕再难再危险,我也要顶上去”

    在毛医生的家中,有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绣着装裱粗糙的八个字:“草原神医、永生难忘”,这是一个贫困的哈萨克族家庭2代人共同为毛里夏里甫手工缝制的感激之旗......1992年6月,福海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距县城最远的喀拉玛盖乡受灾最为严重,洪水冲毁了很多村通往乡里的道路。可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喀乡牧业四队60岁高龄的洛乃“阿帕”(哈萨克语老奶奶)突发脑淤血,昏阙在床。由于洪水冲断了唯一能渡河的牧道桥,儿子费尽周折游到对岸,跑到乡卫生院找到了当时已经调到该乡的毛里夏里甫。毛医生听完情况后二话没说,背上药箱,跨上枣红马,驮着洛乃的儿子就飞奔而去。渡河的时候,他和洛乃的儿子被湍急的洪流冲下了马,几经挣扎才拽着一条树根保住了性命,游上了对岸。时间就是生命!毛医生顾不上还在水里挣扎的马匹,满头大汗向前奔去,由于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洛乃阿帕被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洛乃的儿子哽咽着面对毛医生长跪不起,70岁高龄的“阿塔”(哈萨克语老爷爷)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遗憾的是跟随了毛医生10多年的枣红马被洪水冲走了,再也没有跑回来。

    2006年,毛医生从阿尔达乡卫生院光荣的退休了,但是,他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没有改变,为农牧名群众驱除病痛的行动没有停歇。2006年6月,喀拉玛盖乡牧业七队近72岁高龄的努素甫老人患结肠癌,辗转多家医院未见效果,家人找到了毛医生,从那天起,他每年都要驱车80多公里定期为老人治疗,如今,老人饮食正常,大便通畅;喀拉玛盖乡牧业二队热马赞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2007年,血压更是高达280,全身浮肿,已经走不动路,在全家人都认为无药可救的时候,得知情况的毛里夏力甫驱车赶到,以哈医传统的扎针疗法为他驱除了病痛,现在老人行动自如,精神状态也好似从前。

    三十多年驰骋在牧区,对事业、对待牧民他无怨无悔,但长年在外工作,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就压在妻子一人身上,至今一件事情还让他难以释怀。1995年冬夜3点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毛医生夫妇俩人,阔克阿尕什乡牧业三队牧民阔开依满头大汗站在门外,原来他58岁高龄的父亲突发心绞痛,他骑马赶了近40分钟的路程来求助毛医生。看着自己正在发高烧的儿子,毛医生左右为难,但看到阔开依急切的眼神,毛医生不再犹豫,他立刻穿好衣服,跨上药箱,冒着零下37、8度的严寒奔出了家门。第二天中午,小儿子病情加剧,一度烧到39度,手足无措的妻子在邻居的帮助下将儿子抱到了乡卫生院。当年晚上,当毛医生救治病人转危为安赶回来时,看着躺在床上打吊针的儿子和趴在床边睡着了的妻子,他泪水夺眶而出。每当提及这件事情时,毛里夏里甫总是无奈的说:“我是一名医生啊,却在自己的孩子生急病不能诊治,真是对不起他们”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奉献出我所有的力量”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毛医生总是倾尽所能,无私奉献。在毛医生众多的患者中,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他叫哈孜木.阿勒曼,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达斯坦”的唯一传承人。哈孜木老人孤身一人,加之多年的病痛折磨,生活十分困窘。10多年来,毛里夏力甫不仅为他减免了一切治疗费用,定期为哈孜木老人送去生活费,还主动担任起哈孜木老人传承“达斯坦”的义务“宣传员”。在他不懈的奔走与努力下,2008年,哈孜木老人终于作为“达斯坦”唯一传承人领到了政府的第一笔津贴,住进了县委投资30万元盖起的新房里。搬进新居的那一天,哈孜木老人特意请来了毛里卡力甫,四目相对,两双泪眼,没有过多的语言,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和福海县的教育事业,毛医生也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阿尔达乡集资办学时,毛医生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献了出来,从那天起,他每年都向学校捐款,至今捐款金额已达7万余元。30年来,他还资助了19个贫困学生,累计捐助金额达3万余元,2000年他被授予“自治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称号,2009年3月,他荣获“讲道德做好人”阿勒泰地区道德模范,在县上的表彰仪式上,来自阿尔达乡中心学校的两名学生上台敬献了鲜花,表达了全校师生对敬爱的毛爷爷的感激之情。

    当家乡、当国家遭受重大灾难时,毛医生也总是挺身而出,奉献所有。1997年,全阿勒泰地区抗击冰雪灾害时他捐款3000元;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他捐款2000元;2008年3月,全国人民抗击冰雪灾害时,他捐款1000元;2008年5月,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时,他捐款1000元,交纳特殊党费3000元,得知汶川县漩口中学将重建时,他又汇去了1000元。每每提到这些,他总是淡定的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奉献出我所有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于毛里夏里甫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工作和感人心扉的事迹不断感染着身边的人们,新疆电视台、《伊犁日报》、地区电视台、《阿勒泰报》等新闻媒体都在显著的版面上,相继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也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名人杰出成就奖、中国专家学者三十年贡献人物荣誉奖、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诸多沉甸甸的荣誉。

    山是无言的山,见证着他无私无悔的奉献之旅,水是无声的水,诉说着他倾心倾情的爱心之歌,毛里夏力甫以他质朴的行动、真情的付出诠释了充满意义的生命之歌!

h4v6s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