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驰骋赛场 战马曾是驰骋杀场的主角,至今在我国西北边陲大多数边防连队,还有军马和战士们一起承担巡逻和运输的任务。军队对马的要求是能骑、能挽、能驮的粗壮型马,因此军马大多数是被牧民戏称为“二串子马”的伊犁马和蒙古马跟顿河马、卡巴金的混血马。军马的训练也和骑兵在战场上冲杀一样,在长距离而且地形复杂的路段进行反复冲刺,从而锻炼马的耐力。 红山军马场曾是我国四大军马场之一,这次共有六匹马参赛,除一匹蒙古马外,其余都是卡巴金、顿河马跟蒙古马的半血马,另外他们还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助威团。军马场场长张德林是个身材不高却浑身充满军人气质的河南人。他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次参赛的主要目的就是检验马匹的速度和耐力,从而选择更加优良的马种进行改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听了他这些话,再望望他身后不远处身着迷彩服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的骑手们,从这些生龙活虎的身影上,我依稀又看到了中国骑兵曾经拥有但却渐渐远去的辉煌。 天色渐暗,我们的采访也该结束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西乌旗本地的牧民哈斯,一路上他跟我们聊起了古老的蒙古族吊马术,语气里充满了对那些外地马尤其是阿拉伯马的不屑。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哈斯用他那粗犷却质朴的声音唱起了流传千年的蒙古族长调——黑骏马。歌声深沉而悠扬,远处三三两两的向比赛起点集结的骑手们在落日的余晖下慢慢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剪影。明天,就在明天,比赛将拉开帷幕。 回到驻地,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我不禁回头看了看夜色笼罩下的草原,分明看到了夜色里草原深处那一双双对比赛充满渴望的眼睛。我知道,今夜,很多人将彻夜不眠。 骑手等待出发 6月29日凌晨,蒙古高原特有的季风挟裹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掠过了美丽的西乌珠穆沁天堂草原,正在起点等候的马主们四散避雨。细心的刘总把自己心爱的两匹阿拉伯马牵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帐篷里,并给它们披上了毯子。起点处只留下了三五成群的本地蒙古马。在这场夏日草原的凄风苦雨中,它们依然显得那么悠然自得,无动于衷。 临近比赛,骑手们都显得有些紧张,点名处的气氛有点压抑,他们大多是马主聘来的当地小孩儿,体重大多在30公斤左右,这样一来会减少马的负重,有利于马的长距离奔跑。聘用这些孩子的费用一般是和比赛成绩挂钩的,成绩越好,费用越高。7号小骑手呼仁塔娜是本次比赛惟一的女骑手,她身材高挑,面对着大多比她低半头的小男孩儿,清秀的脸庞上透露出一股倔强不服输的神情。 20号和21号小骑手是卫冕冠军芒来的弟弟敖特根请来的,两个人打扮得一模一样,黄头巾包头,一身红黄相间的民族服装,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竟然赤着脚。另外还有一些职业骑手,如32号马的骑手格日勒图,今年已经46岁,体重却只有23公斤,孩子般的身材配着一张常年风吹日晒而略显苍老的脸,显得是那么的不协调。不要小看了他,他是本次比赛名气最大的骑手,已经有30多年的比赛经验,经常获得内蒙草原长距离赛马的冠军。46号骑手张福合来自红山军马场,54岁的他坚持要自己参加比赛,老人腰杆笔挺,目光如炬,依然保持着军人气概。 淅淅沥沥的雨依然没有要停的意思。我不禁暗暗担心起来,比赛还能如期举行吗?就在这个时候,大会总指挥乌日图果断决定,放弃航拍,开始比赛。骑手们出发了。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