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们的黑龙江文化主题活动年。

[复制链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9 12:41: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4 235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年是我们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活动年。” 看了 这个帖子我有种想法 明年能不能定为黑龙江文化活动年啊 我们这没人骑马 如果你们来了 就会带动不少人骑 也会为地方经济 地方文化 做出贡献... 如果来黑龙江 我做义务导游`........................................ 一、黑龙江人文化性格的形成   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1)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黑龙江人复 合型的文化性格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即对大一统的认同和权力崇拜,如对黑龙江人影响最大的“官本位”意识。官和民都注意和注重长官意志,使黑龙江人习惯于服从命令,就连普通百姓也以“上午我给制台大人抬过轿”之类为虚荣的满足)。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使黑龙江人“服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个子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而忭急”。(见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再加上受民谚中“七十二行,庄稼为强”的影响。(因此,黑龙江农民从来不注重非农技艺的学习,没有学手艺的传统,这也是黑龙江乡镇企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而且因为没有经商意识,所以今天让农民闯市场,调整农民结构就显得茫然了,反而因寒冷气候的影响,黑龙江农民耕作后,有猫冬的习俗,六个月种田、三个月农闲、三个月过年。猫冬时,或邀亲聚友,喝烈酒、侃大山(所以黑龙江人有豪饮,清谈的习惯),或呼朋引类,聚众赌博。因此,民间描述猫冬的情景“抱个膀、缩个脖,吃完小鸡吃大鹅,喝完烧酒就赌博”。(现在由于政府每年都搞科普之冬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这种现象有所遏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国语》上说:“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斯言不谬。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2) 百年的开发奋斗形成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移民的成份造成了黑龙江自身文化积淀的先天不足。   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   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   二是“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弱化了文化规范的教化作用。   黑龙江移民建立起来的是“聚村而居”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复制。只是黑龙江移民社区不同于关内的是“五方杂处”,而关内的村落是宗族为单位,有族规、有祠堂、有学堂,由族长管理全村事务。这种“五方杂处”就是在一个村屯里人们往往杂姓而居,这样原有迁出地的宗族组织被拆散了,宗族的控制力削弱了,好处是因袭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少了,但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教化作用也少了(今天黑龙江要较南方传统习俗等要少很多),代替家族组织作用的往往是靠“义”连接的团伙组织,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圈子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正因为靠“义”靠感情,容易对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今天,有些单位里为了巩固个人地位,便于工作出发而靠“感情”拉帮结伙,建立类乎行帮式的关系(像铁哥们现象)等等,似乎都能从最初“五方杂处”的移民社区找到渊源。   应该说,这种“五方杂处”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黑龙江人对外来文化的不排斥和宽容的态度。具有某种文化的开放性。这个特点是新世纪黑龙江人的宝贵财富。   三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   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统治过黑龙江地区,但主要活动是军事占领和资源掠夺。没有通过办工商、金融各业来进行经济侵略和渗透。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乎商品经济原则的经济活动,沙俄帝国自身经济并不发达。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通车,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同欧洲相连,但并没有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深层次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讲,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不厚重,必然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容易发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白俄只带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只影响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流传我们哈尔滨人面包像锅盖、喝酒像灌溉,这与俄罗斯人的影响不无关系)、穿着打扮、交际方式和产品造型(比如,黑龙江的产品具有“傻大黑粗”的特点,这一点就受到了邻居俄罗斯的影响),但是没有引起思想观念的冲突。日本殖民统治黑龙江地区长达14年,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共性较多,日本投降后,没有给黑龙江省留下多少现代化经济和制度,由于没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战争的特殊时期,也就没留下什么文化痕迹。   (3)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锻造了黑龙江人主体性差、缺少创新的保守性人格特征。   黑龙江由于是产粮大省,加上地缘优势,背靠“苏联老大哥”所以“一五”期间许多工业项目都建在黑龙江。因此,黑龙江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农业生产对国家贡献大。应当承认:我们黑龙江光荣来自于这些,但我们黑龙江贫穷也来自于这些。正因为这样,对黑龙江影响最大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是以行政为主导的过分集中的经济运行机制。长期生活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使黑龙江人进取意识不强,再加上道德本位所造成的自我约束和互相约束,形成了比较压抑沉闷的气氛。认同权力的向心结构和服从权威的心理习惯,就造成了黑龙江人的主体性差,缺少创新,于是出现黑龙江人“左旧粗野”中“左旧”现象。“左旧”确实是长期僵化体制造成的,但是唯上唯书是几千年来封建政治文化的金科玉律,是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的行为准则。由于黑龙江文化的因袭较重,因而在原则的执行中缺乏求实精神,较少灵活性而且有绝对化的倾向。思想方法上非此即彼,工作指导上多中心,宏观政策的摇摆,中央差之以毫厘,地方谬之以尺寸。心理上的权力向心结构,一方面造成神经质的政治气氛,风吹草动,为追求权力而急功近利,甚至把事情推向极端,在肯定一件事的时候不允许否定其中不合理的东西。在否定一件事的时候也不允许肯定其中合理的东西。热衷于搞形式、虚事太虚、实事不实。另一方面造成权力恶性扩张,部门之间挚肘太多,而沿海一些省份的南方文化由于历史上就对权力本位的传统扬弃较多,近年来更直接处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在原则的执行中更多灵活性、创造性,更富于求实精神。   应当承认,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地域文化都有其优缺点。我们自揭伤疤,决非妄自菲薄。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在存在某种缺憾和不足的同时,仍然为我们后人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提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的部队文化(如国营农场垦区)和石油文化(如大庆地区)知青支边对黑龙江的文化带来的积极的影响。通过这些文化的交融和传递,在这块土地上培育了全国人民引为榜样的“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及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这“四大精神”正是黑龙江人文化性格中吃苦耐劳,敢于战天斗地、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具体写照。   二、比较上海、广东看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任何文化流变的过程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地域性。外部条件、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它种种复杂因素的渗入影响。使同宗同种文化在流变中出现地域性差别和分野。中华文化存在着鲜明的南北差异早为人们所熟知。只不过人们多从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上来感受,而没有从地域文化的特点上来总结罢了,虽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是在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域人认知和感知外部世界的特有方式。由于它的地域文化个性的差异。因之,它的文化性格也不相同,而冲突和扬弃愈益明显。下面,不妨以黑龙江和上海、广东为例进行一下比较。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最繁荣的工业基地和商业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理和内外开放的条件下,上海又具有俯瞰广远,呑吐万汇的优势。因此,上海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流激合的特点,具有双重合金的性质;商埠使它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中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历史长久,宗主众多的殖民统治,使它深受列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上海地域文化既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扬弃与综合,也表现了一种病态。一方面由于工商传统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上海人的利益意识最强、开放性最大和最守规范。(如穿着打扮的自信与个性化,工作守时、人际交往中注意形象、注重文气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等消极意识与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奴化意识,所以上海人小市民气最重、以衣取人,以话取人,歧视弱者,奴颜强者,自私自利。有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上海人家被盗时,决不能喊“抓小偷”,而只能叫“失火”,不然邻居是没有人出来的。这种复合的文化性格传统造就了上海人的精明,使上海在一些文化领域纵向造诣很深,独领风骚,构成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基础。   广东人的利益意识比之上海人差不了多少,但少了上海人的文气,多了些直白,这是由于文化积累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广东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主要的不是来自于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也不是通商口岸的影响,而是被贫穷逼出来的,外部示范带来的。历史上广东有海路与外部世界沟通,但因所接触的外部世界更落后而没有产生文化影响。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殖民开拓,广东人被挟到世界各地,他们有的被掠去,有的被骗去,更多的是被贫困的生活逼去,他们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家乡亲人的寄托和衣锦还乡的梦想迫使他们拼命地赚钱,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思乡的痛苦,残缺的生活,缺乏文化的不能自持自守,迫使他们更容易接受黃色文化;不可预知的生活变化,充满风险的投机活动,对家乡亲人命运的关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当年船上生活的传统,迫使他们趋向迷信,乞助于神灵。多年来,广东直接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富裕的示范下,每县多达几万、十几万的海外同胞,不断地输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描述,输入量最大最频繁的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沙漠(也就是香港那种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方式)。广东的文化出现了市场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其特点是:1、对政治上的权威和等级观念的淡化,对金钱和发展的绝对追求。使用广告最大(费用占全国31%,刺激性强人喜欢用威、猛、劲、霸等字,如生猛海鲜,但经济活动中欺诈较多。2、比较理性,做官的做学问的都可以,而且乐于做买卖。对外部世界较少情绪化,他们乐于接受和模仿,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原则和做法,内地人往往大惊小怪,搞得风声鹤唳,而广东人则习以为常,照行不误。3、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渐趋于西化而传统文化中的繁文缛节等徒具形式的东西较少。由于自身文化积累不深厚,创造力不足,因而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并盲目模仿。这也是广东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的原因所在。4、文明与愚昧杂糅,广东既具有国内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物质消费,也有神龕和与者众多的迷信活动(广东人关于‘死、翻’的忌讳和“发、顺”的崇拜到处可见,但已呈现出类似宗教活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习俗化的倾向)。   通过对上海、广东等地方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存在的比较分析,我认为,黑龙江与上海、广东文化的差异,就是最终体现在观念上的差异。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既是对市场经济的排斥和压抑,也是对市场经济观念的排斥和压抑,尽管在这种压抑下文化性格差异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但却有不同的接受。上海、广东的地域文化性格如秋虫冬蛰,活力暂时窒息,黑龙江这种文化性格如船遇顺风、惰性增强,由于过去很长时间中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农业生产对国家贡献大,这样使文化性格中的弱点被辉煌掩盖下来了。当改革开放后,上海、广东人如龙抬头,如鱼得水,文化性格中的活力迸发出来,形成了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和开拓精神,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就走进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而高大的、原本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的黑龙江人突然显得笨拙了,让瘦小的、精明的说话难懂的上海、广东人给比下去了,仍然依赖上级指令行事,连“淡了是加盐还是加酱油”都要请示。应该自己决定的事情茫然无措,或者只能郸邯学步,而当开始有觉悟的时候,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是水漫长堤,先输一城了。   在生产上,上海、广东人用人开放大胆,黑龙江人拘泥保守,科技转化生产的速度,上海、广东快于黑龙江,分配差异的心理承受能力,上海、广东大于黑龙江;在经营上,黑龙江比较呆板,而且注重手段的合理性,广东比较灵活,有韧性而且更注重目的;在人际关系中,黑龙江人重感情,大度粗疏的利益意识不强,好相处,但也更喜欢对别人评头品足,做事更注重好人形象,不肯负责,管理力度不强;上海广东人重理性,计较精细,利益意识强,难相处,但做事更认真,更有韧性,更追求成功。   在市场经济的学习与借鉴上,黑龙江人囿于理论,习惯于被动接受外部示范,上海、广东人则注重实践性,敢于大胆拿来。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一句话: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能否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能否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我认识、自我革命的进程和转变的程度。“风风雨雨急煞人”。写完此文,心中已是危机笼罩,不知龙江人是否急了。 h4v6sY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放缰而走,不刻意为之,不累心,不放纵,不夸大自己蝼蚁般的渺小,不无视于人类灿烂的文明。

已有(14)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9 12:43:00
我们这有广阔的草原 湿地 等等 有成群的野鸡 野鸭 野兔 鹿 等动物 ``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9 12:44:00
还望各位老大三思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主题

3024

回帖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骠姚校尉

积分
18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牛仔丁 发表于 2005-10-9 17:59:00
真有你的 呵呵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堂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孙堂辉 发表于 2005-10-9 19:52:00
细犬你不错啊,写了这么多东西,支持!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eiming788 发表于 2005-10-10 09:52:00
写的不错,支持。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10 18:20:00
写的错不错是次要的 关键这是事实呀 我们这真很美 另外马术运动 等于 0 没几个真正会骑马的 所以我想你们来了以后 会带动当地人骑马`东北和南方最大的区别就是 东北的平原多 物产丰富 文化底蕴高 等等特点 我想你们来了也是不虚此行的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934

回帖

4129

积分

荣誉版主

北京燕龙国际马业

积分
4129

超级版主勋章小马勋章乳马勋章

秭涵 发表于 2005-10-10 20:54:00
支持。你来组织吧。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主题

9222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马语者

积分
34633

超级版主勋章小马勋章乳马勋章

QQ
雪克 发表于 2005-10-11 09:06:00
有人牵头就有大批同好跟进。放心好了。我就在期待中。 真的哦,不骗人的。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鞭影蹄声 该用户已被删除
鞭影蹄声 发表于 2005-10-12 20:17:00
期待中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7

回帖

2003

积分

阿拉伯翘尾巴

积分
2003
QQ
luweiguo 发表于 2005-10-19 21:18:00
支持!不过我建议改为东北主题! 沈阳也类似,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我建议搞一次沈阳至哈尔滨拉力赛!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27 11:42:00
以下是引用[I]luweiguo[/I]在2005-10-19 21:18:02的发言:[BR]支持!不过我建议改为东北主题!
沈阳也类似,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我建议搞一次沈阳至哈尔滨拉力赛!


支持
但 最好 沈阳 到 哈市 在到 大庆
虽然哈市是黑龙江的政治中心
可大庆是黑龙江的经济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0-27 11:46:00
我建议 比如真有这活动 (沈阳到哈市)希望有一个文采特别好的人 写点东西出来 或是有地理知识的人 ……
我觉得光骑马没什么实际价值 应该对社会有点贡献 可以随便 做下关于气候 地理 生物 等方面的研究或是记录 我觉得这样更有意义
比如说我 我要是到了西藏 我就会特别留意藏熬 到了内蒙就会特别留意 蒙古细犬 等等
我会做一下数量统计 分布 等等

我是这么想的 想法幼稚 不成熟 各位不要见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11:52:0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7

回帖

2003

积分

阿拉伯翘尾巴

积分
2003
QQ
luweiguo 发表于 2005-11-11 22:36:00
你的想法太好了,不过需要时间和精力,等我退休了一定到大庆找你,开始我们的考察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庆布衣 发表于 2005-11-16 21:46:00
以下是引用[I]luweiguo[/I]在2005-11-11 22:36:57的发言:[BR]你的想法太好了,不过需要时间和精力,等我退休了一定到大庆找你,开始我们的考察之旅!


问下 我还得等多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