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马 - 概述
渤海马产区西部各县有悠久的养马历史,农民富有养马经验,也是山东省商品马、驴和骡的繁殖基地之一。近年来,在中心产区的广饶县城南约15公里的旧临淄城区,发掘出的东周殉马坑,一次殉葬马六百多匹,说明当地养马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这些遗骨分析,古代至今五十年代初期,该地区所饲养的马匹,都是属于蒙古马类型的地方品种。据1952年局部调查,当地马的体高约为127cm,因体格较小,挽力较差,不能很好适应五十年代当时当地农村和国营农场农耕、运输的需要。遂于1952年开始引入外来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其形成历经三个改良育种阶段:
1.引入轻型的苏纯血和苏高血改良地方马。山东省农林厅于1952年从河北省察北牧场调入10匹苏纯血和苏高血公马,当年在广饶、寿光、无棣、潍县、庆云五县,各建一处马匹人工授精站,利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种,至1956年共生产各龄一代杂种马约2000匹。根据一代杂种马的体型结构,既肯定了杂种体尺明显增长的改良效果,也发现体型过轻、挽力不足和持久力差的缺点。于是又引入各类型良种,建立良种马繁育基地,采取轮回杂交方式,开始更大规模的改良工作。 [1]
2.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利用轻、重良种公马,以复杂杂交方式,进行轮交。1956—1958年,又引入苏高血母马6匹、公马4匹,拨给广北农场进行纯种繁殖;引入顿河母马10匹、公马8匹,先后由齐河畜牧场和支脉沟牧场繁殖。1959~1960年引入阿尔登母马l?匹、公马2匹和苏维埃重挽母马13匹、公马3匹,分别拨给广北农场和昌邑种马场进行纯种繁育。 在繁育和推广良种的同时,还从外省引进奥尔洛夫、阿尔登、苏重挽三个品种的种公马多批,为在产区、各县和主要公社建立的马匹人工授精站配备大量各类型种公马。1962年时,产区15个县,共拥有苏高血、阿尔登和苏重挽等品种公马104匹。
渤海马 - 产地及环境
渤海马渤海马主要产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惠民、昌潍、烟台三地区和潍坊市沿渤海各县,以广饶、寿光和垦利三县为中心产区。在产区的西部各县,如无棣、沾化、垦利、广饶、寿光、昌邑及广北农场、垦利马场等农牧马场,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的西南岸。由于黄河在此多次变迁入海,而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5~10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7~12.9℃,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产区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棉花等各种作物,农副产品丰富。农民有种植苜蓿的习惯。近海处有4百多万 亩的滨海草场和盐碱地,生长芦苇、羽茅等多种天然牧草,适于牧马。产区东部沿胶东半岛的掖县、黄县、蓬莱、文登、荣城、莱阳各县及掖县土山牧场,地处胶东丘陵地区,近海处也有小块平原,气候温暖,雨量较西部稍多。农业、林木、果树及捕捞、编织等业均很发达,农民经济收入较高,运输任务较重,马匹是产区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之一。[2]
地理分布
渤海马分布于产区周围各县,并被引入到外省。
渤海马 - 品种特征
渤海马属挽乘兼用型。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性情温驯,公马有悍威。头清秀,呈直头,眼大,耳立。颈长中等,颈肩结合良好。鬐甲明显。躯干粗壮,胸宽而深,背腰平直,尻部宽、长而稍斜。四肢干燥,关节明显,肢势良好,蹄质坚韧。毛色以骝毛、栗毛为主,黑毛、青毛等较少,额部多有小星。[1]
渤海马 - 品种性能
渤海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49.7±4.5厘米,154.5±5.2厘米,179.5±7.9厘米,20.7±1.7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43.8±4.5厘米,149.7±5.3厘米,169.3±7.6厘米,19.1±1.1厘米。渤海马对产区的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耐粗饲,恋膘性强,繁殖力高,挽力大,步伐轻快。渤海母马的正常挽力为63~70公斤,比当地马的正常挽力提高40%以上。
渤海马是从1953年以来引进苏高血、 苏纯血、奥尔罗夫等轻型和乘挽兼用型父本,对本地土种马经过20多年的杂交改良而成的挽乘兼用型马种。主要分布于寿光北部。寿光渤海马分乘挽兼用和挽乘兼用两个品系,既具有轻型马的气质和灵活性,又具有重挽马的温驯和稳重。因此,渤海马有大而不笨,结构匀称,紧凑结实的兼用型特点。
h4v6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