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支酒
发表于 2010-8-10 21:34:00
于右任弟子、书法家刘田依编就《汉字草体字字典》
钟山脚下,双拜巷内。77岁的刘田依(又名刘田一)在此蛰居多年。敲开房门,满墙的书法作品,都是刘田依本人所写 。他5岁着墨、14岁拜师于右任,醉心书法七十余年。刘田依目 前的心愿,就是想出版他已经编撰完成的《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用标准大字典》。“全球各国中,英、俄、日、意、德、 法各国都有通行实用的草体字,就中国没有。于右任早就提出 ,要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可我们一直没推出通用的草体字典 。”
5岁就在读于右任的字
刘田依的父亲刘觉民,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批同盟会会员 ,参加过辛亥革命。革命生涯中结识于右任,二人皆身世坎坷 ,对诗、书、画同样醉心,又同怀革命理想,遂引为至交。刘 田依说,正因为这一点,刘觉民在临终时,将照顾家眷一事, 托付给了于右任。
见到于右任之前,刘觉民已经先将他的字烂熟于心了。“ 我家里收藏了很多于右任和其他元老的书法作品。5岁那年父亲 回河南老家养病,家里房屋四壁挂满了于右任的书法。每天一 早睁开眼睛,我就看到于右任的《正气歌》,就感觉越看越好 看。”
虽然读熟了字,可刘田依很久之后才开始动笔。母亲见他 看人写字入迷,就请了老师来教他。“当时也没人说学字要学 楷书,我就楷书草书同时写了起来。就把这个当成学文化的功 课了。”
他很早就显示出书法天赋来。不论谁的体,稍学一段时间 ,就能写出个大样来。父亲病逝后,母亲又带刘田依随多位老 师学习过
书法天赋促成忘年交
刘田依介绍,1947年于右任一次偶然见到他写的字,颇为 喜欢,就开始带他去办公室,有时也让他帮忙,后来越发熟悉 。于右任随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刘田依选择留在解放区。但“ w-g”期间,他被查到为于右任代笔写信给阎锡山、梁化之、 傅作义等人,被定为是“坏分子”接受批斗。同时,家里所藏 书法珍品书籍,包括于右任手迹在内,也被洗劫一空。此后, 于右任终老台湾,刘田依再未能与他有任何联系。
后来,于右任的书法作品突然就成为珍品了。刘田依追步 于右任的造诣,也让一些人从中看到商机:“十几年前,就有 人来找我,说要请我仿于右任的字,写出来不要题款,他们拿 去搞。这个事哪能做?要写就写我自己的字!”刘田依提及这 话,还很坚决。
委托本报寻求出版《汉字草体字字典》
他不嗜烟酒,没有爱好。每天深居简出,唯一喜好就是写 字。有时在书房里写到酣畅处,饭都不用吃,白开水咸菜就馒 头就对付了。
这种对书法艺术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也让他产生了使命 感。从30多年前起,他将主要精力放到《标准草书千字文》上 来。“于右任编辑《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初衷,是想把常用汉 字的草书字体,规范化之后再推广普及,使其成为实用型字体 。但因为公务繁忙,他本人并没能全力投入,也是找人来做, 所以出版很多次,他都不是太满意。最终成为他心头憾事。”
因此,刘田依开始编著更系统全面的草书标准文本。“我 保持了于老所坚持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原则,增加了古 今百家体貌姿态。这是个苦差,仅是历代草书遗本,就搜集了 数百种上千个版本,并悉数潜心研究,实现 名家聚会,各献 其长 。”
历时一年多,他终于完成了《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用标 准大字典》的初稿本。全书近三万字,常用重点字近六千。展 示给记者看时,他可以点出每个字每种写法的出处,来自谁的 草书,又是哪一篇的写法
翻阅泣血之作,老人心潮难抑:“从草书妙理到符号规律 ,再到普及推广,哪天中国人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掌握中国 汉字的草书书写方法,我也算无愧于老,无愧我此生对书法的 醉心了 ”
目前,刘老亲笔书写编辑完成的《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 用标准大字典》委托本报寻求出版,有意者请与本报《金陵晚报》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