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再说蒙古马 我们评说蒙古马,研究蒙古马,喜欢蒙古马源于何故?就像后来人珍惜、关注自己家族的历史一样,不需要理由。我们是从那儿来?今后会到那儿去?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思维着的人类大脑的永恒命题。蒙古马的一切,昨天的,今天的或明天的,当然是这个命题的一支。 蒙古马虽不是中国原产马种的全部,但它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广的马种。中国古代的原产马到底是什么样?体型有多高?能力又如何?等等问题,无不时刻困扰在我们的心头。过去曾怎样,未来又如何?此乃今天“再说蒙古马”的源泉。 中国古代何时开始养马,使役马匹的壮举又启于那朝那代? 春秋时著录的«书经·太康五子之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子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这个“太康”是夏的第三位君王,距今约四千多年。春秋时有“天子驾六”的记载(过去仅见记载,但前些年在洛阳施工时发现一春秋时的君王墓,墓内展现出的就是“天子驾六”的场景,即:天子用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此遗址就在洛阳市中心的广场下面,对外开放每票30元) 。孔子生于春秋年代,“克己复礼”是当时的他的授学理念,其“礼”就是夏、周以来的制度、文化从而通及天理。所以«书经»中所叙的“……驭六马”因口传而被后人记录,似可信。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历史上是:先骑后驾,虽然史学界仍有“先驾后骑”的认识,而这个“先驾后骑”的认识,是源于汉字“骑”字的出现晚于“车”字的出现。其实,中国古代早期用于描述“骑马”这一意思的词,就是古字的“马”字。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刊登了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新乡县(今新乡市)境内的殷墟遗址发掘出的完整马体的骨骼。之后,考古学报又报道了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发掘出殷商时期更加完整的马体骨骼。依据杨宽所著«中国历代尺度考»中的考证,周代一尺约合今天公制23厘米,这样来计算新乡殷墟出土的马骨,其马体高应为145厘米。 陕西昭陵六俊之“飒露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骑之一。“飒露”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常被突厥人用作为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其意为“勇健者”,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从这座现存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浮雕上看,此马鬐甲的高度与牵马之马奴的鼻梁齐。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彪形大汉,连鬓胡子卷发,他的祖母、生母都是鲜卑人,从现存的唐代绘画中可以看出随在李世民身后的宫女的身高仅达其肩下。文献上载,唐时良马来自胡地,良牧当推胡人。国家任用胡人为马牧,而皇帝、大臣的马奴都是胡人。唐时称西域的色目人为“胡人”。胡人一般体高,所以谢成侠教授认为“飒露紫”的提高应在150-160厘米间。 这一时期,蒙古民族还没有出现。蒙古民族是一个由亚洲北、东、西侧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原匈奴人,后期还有突厥、鞑靼人长期混合而成的民族。 据«宋史·兵志»中载:群牧司买马规定,其马体高标准为四尺二寸――四尺七寸。宋时一尺折合今天公制31厘米,则四尺二寸至四尺七寸等于130.2—145.7厘米。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曾绘写真御马«五马图»,其中一幅绘一牧工牵马缓行,此图题跋中写明马高四尺六寸,其马鬐甲与牵马者肩平,由此可断定宋朝马匹之优良者,体高当在145厘米以上。宋代丈量马的体高,用的是群牧司颁发的标准“等杖”,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极为相似。 当然,上面所述的古代各朝中国马匹的高度都是当时的良马,但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等状况来说,更应注重的是马匹的能力,据此推理,马的体高仅是古代选马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从这些文献中折算出马的高度,来反映各朝马匹的普遍高度,确实具有真实性。 蒙古马的形成要早于蒙古民族的形成。亚洲各游牧民族在被铁木真统帅的,名叫“蒙古”的部落征服后,逐步但很快形成了大的、宽泛的蒙古民族。这些民族长期饲养使用的马匹,最终在几百年自然的或者是人为有意识的选拔、淘汰中形成了后来我们所说的蒙古马。蒙古民族对马的饲养、调教和使用上毋庸置疑地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到的经验与方法。而这些基本上靠口传的极其宝贵的经验与方法,正在随着蒙古传统养马环境的改变而逐步消失。这种非物质的文化瑰宝,一旦丧失将不可复制。 在此举一例会让大家惊愕。白音锡勒的格日勒图曾告诉我,前些年外蒙古的赛马人来他家买马,其中一老者,遍查所选购马匹之牙齿,据此一一点评该马的身体状况:什么部位几岁时受过怎样的伤,恢复情况如何,能否再用;骨骼内脏是怎样的状态,调教后是否有好的成绩;此老者的点评无一不准,令格日勒图佩服不已。格日勒图幼时曾过继给他无子嗣的舅舅。他舅舅曾是当地老一代养马、调教马的高手,一生的经验传给了格日勒图,格日勒图的老泰山亦是养马、吊马的高手,而面对外蒙古的养马高手,格也自叹不如。 蒙古马的饲养历史很长,所以它的基因的多样性,作为物种对于这个世界是不可多得的。蒙古马为什么在近几百年里呈退化衰败之势,已故谢成侠教授认为,中国古代马匹的品质,仅从体高和外形上观察,显然要比今天的马匹高大的多,还出现过象西方重型的乘骑马,特别是在隋、唐时代。后来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在封建时代的后期(清中、后期),苛暴的马政和战争对养马业的摧残,虽有优秀的马种,也难免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趋于日渐退化。就蒙古马而言,清中后期经受连年的天灾战祸,不加注意保种,把良马去势,以求卖高价,而对马种群保护缺乏合理的管理等等。凡此种种因素,就一般的估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建国约一百年里,蒙古马的体高平均降低了5厘米以上。可以想象近几百年来长期遭受不良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蒙古马品质的今非昔比是必然的。 从17世纪开始,当蒙古马正迅速倭化变矮时,欧洲正经历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与之相配的生产管理,毫无悬念地促成了“现代育马”的理论及实践。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纯血马的培育成功和三百年来蓬勃的发展。在育马方面,西方文化精于计算的特点,在商品经济面前大显身手。 现代育马的本质,是不靠感观来判定马匹的优劣,而是按量化后的科学数据选配。而这种选马要合乎解剖学、美学的要求,身体各部位要成比例发展,并严格为马记谱系。所育成的马匹要通过商业的比赛来鉴定能力的优劣。王铁权研究员曾经强调:只引入欧洲的马种,不按现代育马的科学来养马、管马,所繁育马匹的质量就会很快退化。无谱系,没有记录,单凭眼看耳闻,只能搞意向性育种,成功率很低,即便有昙花一现的成功,也得不到发展。山丹马00号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以依据谱系与能力数据上的马匹育种,是科学的现代育马。 与蒙古马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起伏的阿哈马和阿拉伯马,特别是纯种阿拉伯马都有谱系,这种与现代育马吻合的做法,恰恰就使这两种马在世界的马业里名扬四海并独树一帜。 近代蒙古马迅速退化的事实,是一面镜子,要么它消亡,要么它新生。蒙古马如何才能新生?我想它要象蝉退壳一样,脱胎换骨,虽极其痛苦但能重生。没有什么能比再生更重要的了。 蒙古马被西方马学界定义为:粗糙型矮马。恐怕也没有那位学者对蒙古马做过较全面的定量分析,但有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蒙古马的骨量大。对于一个固定的体重来说,骨量大意味着它在负重运动中相对不宜受伤。其次,蒙古马的心脏重量与体重比约为(统计的概念)0.87(心脏约重2610K,体重300KG),不及英纯血马,但比挽马的高的多。这说明蒙古马的心脏输送血的功能很不错。再者,蒙古马的鼻孔不算小而颈短,当奔跑时氧气进入肺部的时间相对短,氧气虽不能直接靠血液作用,但氧气是随血红蛋白输送到体内细胞,完成细胞的有氧工作,最后推动肌肉拉动骨骼进行运动。所有在奔跑中倒地死亡的马匹都是因缺氧而死。当然,一匹马奔跑的快慢,还有其它的综合因素,但不伤亡才是第一位的。 蒙古马的命运多舛,难道真的就像个人老珠黄的艺人,有上台的时候,也有下台的时候,随后遁入茫茫人海之中。 瑟瑟寒风中,当一匹不起眼的蒙古马拴在桩上,用它那有着致密睫毛的黑色眼睛看着你的时候,我们可知道,此时此刻,马儿在想着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5 15:35:31编辑过]
h4v6sY |